原创 鲲帝

清明,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自古以来,清明就因其重要的气候指向作用和人文含义,被人们普遍重视,既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感伤惆怅,又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暮春美景。在清代,清明时既充满着庄严肃穆的气氛,又饱含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谓动静相宜,别具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庄严隆重的清明祭祀

祭祀,特别是祭祖,是清朝宫廷极为重要的礼仪活动。清制,每年清明日、孟秋望日、冬至日及岁暮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称为四大祭。

清明时,清廷祭祖最主要的活动为谒陵。清沿古制,帝后墓称为陵寝,贵妃以下墓称为园寝,清代帝后陵寝主要分布在三处:盛京三陵——永陵、昭陵及福陵;东陵,包括昭西陵、孝陵、景陵、裕陵、定陵、惠陵等陵寝;西陵,包括泰陵、昌陵、慕陵、崇陵等陵寝。

清昭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盛京总管内务府为咨送三陵大祭取用牛羊等及用过草豆等项数目清册等事致总管内务府咨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间也会在清明节时进行祖先祭拜。江南的普通百姓在清明节时会前往同姓一族祖先墓前祭扫。在桌上陈列三牲及盛于器皿中的点心果物等供品,焚香燃烛,浇洒奠酒,还会焚烧在纸张上画出衣服形状的冥衣和大金(贴有金箔的纸张),意在向祖先们馈送衣服金银,祈愿他们保佑子孙后代平安。

民间清明节祭拜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拜城隍。城隍是古代道教神话传说中守护城池的神灵,明清时期祭祀城隍活动非常盛行,古人认为拜城隍可求平安、求晴雨、祈冥福。据《清俗纪闻》中记载:时值清明,江南州县会奉敕命前往各地城隍庙中,将庙中神像用轿请出。轿前鸣锣开道,随后有行牌2对(前一对刻有“奉旨祭祀”,后一对刻有“城隍使司”,皆为金字)、旗数面、凉伞1杆和銮驾数根,在轿后吹奏鼓乐,一路由各司职人员送至郊外目的地。城隍出巡途中伴随各种香会,还有秧歌、高跷、五虎棍等表演,观者如潮。最终城隍神像被请到为祀孤而建造的庙坛中,放置在座椅上供人们祭拜。

现代的浙江金乡“清明祭”城隍出巡活动,以祭祀明代抗倭将士为主题,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态环保的插柳植树

除了各类风俗活动,清明节还是种树的重要时间节点,一旦错过,效果会大打折扣。

雍正帝曾谕令在西直门、德胜门至畅春园的御道上沿途栽种柳树,若三年内有焦枯则令其种树官进行补种。到雍正六年(1728年)时,御道沿途树木依然不太繁茂,甚至有的枯萎了也没人管理。雍正帝看后大怒道:“朕所经由之路尚且如此,则他处僻路可知!”责令内务府、步军统领、顺天府尹进行巡查,看到枯焦损尖之树就立刻补种。

绿意盎然的畅春园(复原图,来自北京林业大学三山五园研究团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雍正八年,开始严格规定所有树木要在清明节补种完毕,并且所栽树高必须达1丈2尺,直径达2寸5分,栽种坑深2尺,种植完成后五日浇灌一次,树根下方用棗茨作为围护。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七月初十日的上谕中提到,要调查热河道良卿补种行宫各处树木干枯过多的原因,最后查明补种树木必须在清明节气时才能成活,夏天补种则只是“徒费工料、仍属无益”,良卿等人在六月份催种确实不太符合种植时宜。

乾隆二十五年七月初十日上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间清明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插柳之风:清明时节,江南的家家户户会在门户上插柳枝,据传是为了防止生蠹,男女老少还会在头上戴上杨柳枝编成的杨柳圈,或是在头上衣襟上插上柳枝捋成的柳球,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的民谣。在清明祭祖时,人们会为坟墓培上新土,同时折几枝新发芽的柳枝插在坟上,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些生命力顽强的柳枝很多长成了大树,清明节也就变成了植树节。

生机盎然的风俗活动

清明前后是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好时节,相传由于在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冷伤身,人们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并逐渐发展成为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清明风俗。

荡秋千是清明时节古老的游戏娱乐活动。秋千最初被称为“千秋”,但是因为避讳“千秋万寿”的祝寿之词,就倒着成为了“秋千”。《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宋时,荡秋千被称为“半仙之戏”,深受广大妇女喜爱。明清时在清明时节荡秋千已十分盛行,乾隆帝在御制诗《三月》中写到:“清明时节杏花天,柳岸轻垂漠漠烟。最是春闺识风景,翠翘红袖蹴鞦韆。”诗中的“鞦韆”就是秋千,“鞦韆”的两字都是“革”字偏旁,“韆”字亦是走字底,生动表达出荡秋千时随着皮绳而不断移动的过程。民俗中还将荡秋千和驱除百病结合在一起,荡的越高,象征生活会过得越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帝还有一首《清明》诗,诗中写到:“儿童却爱清明节,未破花朝放纸鸢。”写出了在清明时节另一种游乐方式——放风筝。清人李斗撰《扬州画舫录》中写到,“二肆最盛于清明节放纸鸢”,甚至可以和端午节上的龙船盛会相提并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论是庄严肃穆的祭祀礼仪,还是生机盎然的风俗活动,清明这一延续千年来的传统节日,标志着吐故纳新的春天已经到来,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承载着一份特殊的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