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与一位企业老板交流时,他向我表达了对会计提交的财务报表的不满。他提到这些报表过于复杂,阅读起来非常吃力,以至于他很少花时间仔细查看。我好奇地询问他如何评估公司的经营效益,他回答得很直接:“我主要看一个简单的公式:应收款项加上银行存款,再减去应付账款。如果余额是正数,那就说明公司盈利了;反之,则意味着亏损。”

两年前,我参加了一个企业的项目会议,当时有一位博士级别的老板对会计提交的利润报表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质疑说:“公司资金都快枯竭了,哪里来的利润来发放奖金呢?”

我进一步调查了周围许多企业老板的情况,发现大部分老板并不经常查看财务报表。那么,公司会计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呢?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主要负责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往来对账工作。

这里似乎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尽管会计是根据《会计准则》来完成工作的,但他们的成果却难以得到公司老板的认同。那么,《会计准则》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我们深入探索《会计准则》的历史渊源,会发现其起源与美国的一次重大经济事件紧密相连。1929年,美国股市遭遇了严重的崩盘,为了稳定市场秩序并保护投资者的权益,美国政府在随后的1933年和1934年相继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这两部法律的出台,催生了美国会计准则设立的先驱机构——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CAP),这标志着会计准则制定工作的正式启幕。从这一历史背景来看,《会计准则》最初的核心目标,就是给投资者看的。

综上所述,我个人的观点是: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完全依赖于《会计准则》所核算的财务报表,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的指导作用相对有限。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财务报表的复杂性使得非财务专业的经营者难以理解和运用

这些报表往往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计算方法,对于没有财务背景的经营者来说,很难从中获取到对经营决策有直接帮助的信息。

2、会计准则的核算方式与实际经营者的理解往往存在差异

会计准则注重的是规范性和统一性,而实际经营者在日常管理中更注重的是实用性和灵活性。因此,即使财务报表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得再完美,也可能难以完全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经营者的真实意图。

《经营内报表》为什么能获得很多老板的认同?一方面,计算利润的核算方式,是老板可以理解、认同的;另一方面,通过纵横69,上下合盈的多维度的分析清晰的展示企业实际经营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企业经营者一定要跳出《会计准则》的框框,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经营的核心,两个调整:

1、站在企业经营的业务角度,重新解读和设计经营内报表

全优绩效模式能否真正落地,关键是看财务如何调整核算方式,例如:收入的确认,《会计准则》要求是只要有销售就确认收入,经营内报表可分为:现金收入、订单收入、出货额等;《会计准则》要求滞销的货物还是资产,经营内报表则直接视为0价值,报废视同费用损失。

2、管理人员要跳出《会计准则》的限制

另一层意思就是管理工作还应该把重心放到业务经营方面来,例如:企业运营各个环节的效率怎么样?企业成本如何控制?企业收入如何增加?供应链配置是否合理?企业投资机会在哪里?等等。只要思路转换,财务人员的价值会发生巨大的提升,特别是个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