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张秋平

众所周知,大运河是亚洲东部平原上规模宏大的河道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一般认为,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是年,吴王夫差下令开凿连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人工河,其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

吴邗沟自今扬州市东南的古邗城之下起,城下掘深沟,引长江水北流,向北穿行于武广湖(今武安湖)和陆阳湖(今洋湖)之间,东北入博芝湖,继入射阳湖,最后由射阳湖入今淮安东北的北神堰合淮水。

在吴邗沟基础上形成的运河江苏段,是大运河的核心部分,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运输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河江苏段的江南部分也由夫差于同时间开凿。据《越绝书·吴地传》:“吴古故水道,出平门(即苏州北门),上郭池,入渎,出漕湖,上历地,过梅亭(在今无锡),入杨湖(即阳湖),出渔浦(即利港),入大江,走广陵(即扬州城)。”

也就是说,春秋末期即可行船北上,由苏州城直达淮安而毫无窒碍。这无疑是世界建筑史、水利史和交通史上令人骄傲的经典成就。

春秋时期的吴越故地,水网交错,沼泽遍野,因此,将现有自然河流凿通连贯而形成河道运输系统,当是最为成本低廉又经久实用的基建方式。吴国历代君王都是个中老手。夫差主持建设的南北向跨江运河,约三百公里;而在此之前,其父阖闾为了平楚、入越、威齐而开凿的运河东起杭州湾,西至巢湖,贯通了东海、江南水系、太湖水系、长江和淮河流域,长达四百公里。

如今,这段统称为“胥江”的河道在各地理区域有着不同的名称,如浙江部分称作海盐塘,上海部分称作胥浦塘,苏州部分称作胥口塘,南京部分称作胥溪河,安徽部分称作裕溪河。

我们将以胥口塘为叙述基础,以这条运河的历史功能为逻辑原点,进而研究其于近代衍发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以突出河道的客观功用在江苏水文化形成过程中的纽带作用。

开凿胥江的历史背景

自寿梦(前620—前561)任吴王开始,春秋吴国进入了信史时代。有学者据出土青铜祭器上的铭文内容考证,认为传说时代的吴国可能生存在今日苏豫皖交界处,核心区域是邳县西北的泇水流域。吴国在发展中和淮夷等势力融合,并逐步侵蚀越人领地。

寿梦登基前后,吴国的疆域已经逐步固定下来,其核心地带,当在今日的安徽马鞍山当涂和江苏南京江宁区之间,首都“姑孰”。吴的直辖领土西至鸠兹(今芜湖)区域,东至镇江扬州一带。

正在吴国于寿梦领导下逐渐稳定强盛,并因文明进步而进入中原诸国视野的时候,楚国战略决策的改变导致吴国遭受了灭顶之灾。原本楚国孜孜于攻略中原晋国,晋楚间的长期拉锯对经济和贸易破坏巨大。

前579年,弭兵之会召开,晋楚停战。虽然协议很快被破坏,但四年后,晋又败楚于鄢陵,后者丧失了继续北进的能力。于是,楚国的阶段性扩张方向,从北上争霸变成了沿着长江东进。当楚国这个有着压倒性优势的敌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东方时,吴国当然难以应付。

前570年吴楚战争爆发,吴国西境要塞鸠兹被攻破,楚军很快摧毁吴都姑孰。

寿梦践位之初,吴国已战略性地向国境东北拓殖。这方今天属于镇江、扬州的土地当时是古越人组成的邗国,自此吴人开始了百余年的对越人的征服。在姑孰被楚军攻破后,寿梦被迫避其锋芒,过江而迁都邗地。因此在中原的史书上,他又被称作“邗王”。

此后半世纪,吴国的首都一直在今天的扬州、丹徒、常州之间漂移,显示出该国在楚国强大的压力下步步退入原越人疆域,并渐渐扎根其中。王僚在位期间(前526—前515),吴国同楚军僵持于淮南到巢湖一线,都城则固定于今天常州市武进区的雪堰镇。

到吴王阖闾践位,吴国的地缘态势有了空前好转。首先,在之前王僚的努力下,吴国的兵力已经可以同楚国相持于淮河流域,如此,处于太湖西北岸的首都便摆脱了被敌军突进消灭的危险;

其次,楚国这个“蛮夷”的强大早就令中原诸国极为不安,他们乐见吴国崛起对抗,以战略消耗楚国有生力量,因此明里暗里各国都给予吴国有力支援,著名的兵学大师孙武即齐景公派到吴国的军事顾问;

第三,阖闾对于天才般的幕僚伍子胥极为信任,在他和孙武的辅佐下,训练出当时东亚最为强悍的水师和海军陆战队;

第四,

第五,第四,楚国自身内乱不止,楚平王死后主少国疑,执政腐败,人心溃散。

于是,在伍子胥的主持下,吴国决定进攻楚国,最终目标是覆灭其郢都,以报复吴国三次被楚军隳都的奇耻大辱。伍子胥一方面在今天的苏州规划建设阖闾大城为政治/社会基地,在灵岩山至穹窿山一线建设行政/军事基地;一方面开凿运河,以作军事运输之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军事运输要道的胥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伍子胥,本名为伍员,“子胥”是封爵——子,是爵位;胥,是封地。吴国,凡首都均命名为“姑苏”,“姑”是发音语助词,“苏”,按照语言学家的研究,词义是“令人满意的地方”。古吴语中,苏、孰、胥、须同音同义,因此姑苏、姑孰、姑胥、姑须,是同一个意思,都是指吴国都城。

伍员封地在胥,职责是拱卫京城,因此“伍子胥”的解释就是:那位姓伍的子爵大人现任首都卫戍司令。将太湖流域、长江流域、巢湖流域现有河流连缀打通形成的运河,因修建主持人是伍子胥,当时人即称为“胥水”,而今天,我们则叫作胥江。

胥江的基础功能,是沟通吴国都市圈的两大中心:政治/社会基地阖闾大城,和行政/军事基地灵岩山至穹窿山,因此伍子胥首先开凿了从苏州外城河到胥口太湖口这一条近二十公里的运河,后来被称为“胥口塘”。

在长度上这条河道无足轻重,却是都市圈的交通命脉。今后二千五百年,这条起自胥口,经木渎到横塘同大运河汇水,最后在泰让桥入苏州外城河的胥口塘,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

楚国源于江汉平原,对长江的水土极为熟谙,因此吴国不敢在长江流域撄其兵锋,转而北上,绕道淮河流域。当然,到淮河首先要过长江,因此,继胥口塘后,伍子胥又在太湖对岸开凿了胥溪河。

据参与大运河申遗的苏州文物局专家研究,大运河苏州段的胥江,起自苏州胥门,入太湖,再经宜兴、溧阳、高淳,在安徽芜湖注入长江。全长二百多公里的河道中,有胥口、胥湖、胥溪等多条水路,胥溪就是指位于南京高淳区固城镇与定埠镇之间的运河古道。

在芜湖过长江后,运河继续向西北延伸,由今天的鸠江区裕溪口出发,六十公里后注入巢湖。这条胥水被写为“须水”,三国时期又作“濡须水”,后世转音,读作“裕溪”,即今天的裕溪河。

就这样,阖闾亲自率领吴军主力,和蔡、唐等国附庸军由胥口塘过太湖,由胥溪河跨长江,由裕溪河出巢湖,沿着淮水继续北上,绕过了楚国强大坚固的长江防线,出人意料地从大别山和桐柏山之间的陆路通过,出现在江汉平原东北。

随后攻克郢都,完成了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和战术突击的三重胜利,也造就了世界军事史上一大奇迹。

吴国经略太湖流域的基地,尤其是阖闾大城到灵岩山一线,一直是越人故地。为了弹压当地土著的反抗,也为了彻底敉平残存在宁绍平原的越国势力,在灭楚以后,伍子胥又在阖闾大城东南向开凿胥水延伸线,现在称作胥浦塘。

这条运河起自苏州城,从今天的上海金山区掠过浙江海盐县,直入杭州湾。不过,后来吴越战争都发生在太湖及太湖沿岸,从胥浦塘出海包抄越军的战略尚未施展,越国就被吴国击败。因此,这条东南向的胥水一直籍籍无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胥江的社会功能

目前,胥水(胥江)江苏段仍在发挥交通功能的河道,主要有两条:胥溪河和胥口塘。

胥溪河指的是胥水的太湖到长江部分,春秋以后仍发挥航运作用的,主要在位于南京高淳区固城镇与定埠镇之间三十公里段。南唐以后,海平面降低,长江来水减少,胥溪河道淤浅,不得不增筑水坝来维持航运,到宋代,水位越来越低,尽管又“添置低堰”,仍难以航行。

元初,下游河道由于年久失修,两岸水土流失,河床不断增高,胥溪河终于淤塞中断。其后七百年间,时断时续,终究没有发挥重要作用,直到1990年才恢复航运功能,成为苏皖之间重要的水运通道。

2016年,芜申运河南京段改造工程完成,标志着连接上游长江、水阳江、青弋江和下游太湖的航运正式恢复,古老河道再一次复兴。

专家认为,胥溪河是一条人工开凿的重大水利工程,它沟通太湖与水阳江水系,是有很高的历史、科学、水利、交通、经济、文化等多重价值的水利文化遗产。

在胥溪河沿线,有固城遗址等文化遗存的分布,有东坝马灯、龙舟赛、伍子胥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南京境内非常重要的文化廊道与文化景观。我们应该认真审视胥溪河的文化遗产价值,制订专门规划,加以妥善保护与利用。

同胥溪河相比,胥口塘要短一些,但社会经济作用则重要得多。胥口塘起自太湖,讫止苏州胥门的外城河泰让桥,长约二十公里,是连接城区和太湖的重要管道,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作用,是作为连接太湖诸岛和外埠的枢纽,使得洞庭商帮有了安全稳定的出行通道。

洞庭商帮,指的是太湖中洞庭东山半岛和西山岛居民作为行商,创立的势力雄浑的商业团体,其知名于史籍是在晚明时期,以贩运松江棉布为主业。在公路不通的旧时代,洞庭山的百姓同外界的沟通只能是舟楫往来。如果以水路来衡量东西山在地图上的位置,会发现两地交通非常便利。

据时人冯梦龙研究,东西山正处于以太湖为中心的江南水网枢纽。往东可达长洲、松江、上海,往南可达乌程、南浔、湖州,往西可达宜兴、无锡、江阴,往北可达常州、滆湖、晋陵。如果沿大运河北上,可达淮扬齐鲁;如果溯长江而西,则可游历荆楚三湘。

胥口塘重要性真正地展现,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上海开埠以后。洞庭商帮逐渐转型,作为上海租界中洋行和外资银行买办,从事金融和贸易。二十年内,尤其是东山行商在上海以同乡、家族、联姻名义守望相助,群策群力,使得被称作“山上人”的东山商人结成近代史上实力最大的金融社团,比如席正甫家族就掌控汇丰银行买办间达六十年之久。

东山人乡土观念很重,一旦发家,必然回洞庭山起屋造园,其回乡的通路,自上海到苏州经吴淞江(苏州河),自苏州到东山,则必经胥口塘出太湖。

胥江的文化功能

胥口塘出太湖处,地名就是胥口。自胥口沿太湖岸边蜿蜒西去,是香山帮匠人的故地。明代生于吴县香山的北京天安门城楼设计者蒯祥,因其建筑技艺高超而被尊为“香山帮”鼻祖。

从匠心独运的苏州古典园林到气势恢弘的北京皇家宫殿,数百年来,香山帮匠人的精湛技艺代代相传。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以“中国木结构营造技艺”之一跻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能工巧匠离开太湖边的家乡去苏州或全国各地,首先踏上的通道便是胥口塘。胥口塘沿岸遗珠遍地,精美的园林鳞次栉比,这是因为,香山帮匠人更方便在河道两岸从事设计和建筑。

比如吴中区木渎镇,其地理位置正好在胥口塘中途,确实也是航船上的旅客打尖稍歇的驿站。该镇由于洞庭商帮的资金投入和香山帮匠人的精湛技艺,形成了绝无仅有的园林古镇。苏南的水乡小镇星罗棋布,这固然是常态,但一座小镇有几十处古典园林坐落,则绝无仅有。

木渎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来自胥口塘的滋养。香山帮匠人之集大成者姚承祖生平最卓越的两项成就,光绪廿八年(1902),重修端园,即后来的严家花园;1935年,为灵岩山寺建造大雄宝殿。而严家花园和灵岩山寺,都在木渎。

如此雅致密集的园林铺展,在文化风情上吸引了诸多著名知识分子驻足木渎。乾隆年间,遂初园是乾嘉学派的中心,后来成为湖广总督的毕沅在此构筑灵岩山馆,乾隆帝口中的“江南老名士”沈德潜也长期寓居于此。

到近代,思想家冯桂芬年老归隐,尚召集一班青年学生编纂《苏州府志》,这些学生中,就有苏州最后一位状元陆润庠,藏书家叶昌炽,蔡元培的座师王颂蔚等。

自西徂东,裕溪河(须水)、胥溪河、胥口塘、胥浦塘(海盐塘),组成了长达四百公里的胥水(胥江)运河体系,连接了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大运河水系和杭州湾水系,一直抵达东海。

如果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是世界史上第一条运河,那么与之同时代或许还要早二十年建成的胥江,也值得我们研究和重视。

春秋以后,胥江的军事功能显著降低,而社会经济功能日渐提升,到晚明因洞庭商帮的兴起开始重新被世人注意,到清代乾嘉年间则再次登顶,为两岸的市镇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收益和文化沉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胥江很长,其中胥口塘一段因成为洞庭帮商人和香山帮匠人的回乡通路,而受到密集关注,“胥江”这个专有名词,也被冠之以胥口塘之上。

到今天,我们谈及胥江,一般只是在说胥口塘;但二千五百年的胥水,四百公里长的胥江,还有许多历史的逻辑,以及繁盛、衰落又复兴的秘密,等待我们去触摸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