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祝兆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祝兆平 图/汪徒

奇人叶恭绰

叶恭绰这个人物太传奇了。他最牛逼的是:先后在清政府、北洋政府、广州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都担任过要职。

光绪三十二年(1906),二十六岁的叶恭绰就开始了仕宦生涯,在新成立的清廷邮传部任职。短短两年就成了一个正五品的官员。后来,他为尚书徐世昌所重,提任铁路总局提调,实绾九路督办职权,加三品衔,年仅三十岁。

辛亥革命后,叶恭绰又尽力促成共和。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言,就是由他草拟的。进入民国后,他成为国民政府第一任铁道部长。10年后,孙中山读到叶恭绰所撰《交通救国论》文章,大为激赏:“此吾之空谷足音也!”于是诚邀当时流亡日本的叶恭绰回国出任财政部长,不久又被任命为交通总长,这一年他才43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年叶恭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戎装叶恭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4年参观古物陈列所(前排持帽者)

“一二八”事变前后,叶恭绰目击惨案,眼见世事难为,遂引咎辞职。年仅五十出头的他从此退出官场。远离宦海的他进入了学术文化界,并在宗教、哲学、音乐、书画、金石、建筑、语言文字等众多领域卓有建树,集博学名士、爱国志士、文化卫士与佛教居士于一身。

1927年他参与改组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馆,自任馆长,聘当时鸿儒如陈寅恪、陈垣、徐炳昶、马衡、李四光、钱玄同、刘复、袁同礼、朱希祖等为导师,培养了董作宾、陆侃如、商承祚、魏建功、容庚等大家。他先后参与组织中国营造学社、上海博物馆等,被称为民国学术界影响力仅次于蔡元培的“民国第二导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成为文化建设和文学改革的先驱。先后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代理馆长,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政协常委等职,并成为中国画院第一任院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薛绰书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薛绰收藏过的国宝毛公鼎

叶恭绰精于鉴藏,曾经收藏了许多国宝级古籍文物。如西周毛公鼎、晋代《曹娥碑》和《鸭头丸帖》、唐代《草书千字文》残卷等。

他在保护文物和文化历史古迹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比如对一度大量被盗的山西云岗石佛石刻的保护和修缮、对北京西四牌楼砖塔胡同下的元塔的修葺、主持重修摄山隋舍利石塔等。

特别是1929年他与蔡元培等主持重修苏州甪直保圣寺唐代塑像并建古物馆保存的事,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重修保圣寺

关于此事,叶恭绰曾多次撰文提及。如民国廿一年发表的《重装甪直保圣寺唐代塑像记》和《保圣寺古物馆记》。1948年他在《杨惠之雕牙俑牛拓本跋》一文中,以大篇幅谈到当年甪直保圣寺保护修葺罗汉及馆舍之事。

1932年11月12日《苏州明报》有一篇题为《保圣寺古物馆开幕》的新闻特稿中写到: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该寺创立于萧梁武帝或创建于唐代,有唐代杨惠之手塑佛像。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教授大村西崖,誉之谓东亚瑰宝,后国人始有注意及之者。民国七年顾颉刚曾往一游。后蔡元培、吴稚晖、叶恭绰等亦专程往观,认为有保存必要。民国十八年,教育部聘请专家及名流组成了专门的委员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圣寺的唐代塑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圣寺今景

据载,当时的委员会委员有叶恭绰、蔡元培、张继、马叙伦、陈去病、顾颉刚等十八人。经费由教育部拨给一万元,江苏省政府三千元,叶恭绰等分募约一万元。他们聘请了范文照负责建筑事宜,江小鹣担任补塑事宜,工程持续了三年。

叶恭绰在民国廿一年撰写了《重装甪直保圣寺唐代塑像记》一文。以简练翔实的文笔将甪直保圣寺的历史及毁损之现况、古建筑修缮之原则、主要施工材料及具体工程实施者,甚至所费资金都进行了描述。特别是关于“夫凡结构、形态、色泽,务不失其旧,无任增改”之古建筑修葺之原则,实应为当今在全国各地古迹名胜及古旧建筑修复修建之楷模。

叶恭绰在保圣寺唐塑完工启幕时曾自沪往参其事。他在五言长诗中有其自注云:

“甪直唐塑佛像仅余九尊,传为杨惠之手造。保圣寺已毁,今重建古物馆以覆唐代佛像及塑壁,计重装塑品,新建馆屋,阅时凡三载乃成。期间龃龉乖迕,百出不已,余概不之计,卒乃告蕆。”

从中不难看出叶恭绰为了保存文化国粹,根本在所不计个人任何得失,如此的气度胸怀和格局令人钦佩。

藏拓包山寺

之后,叶恭绰又把眼光瞄向了太湖。

1935年,他在《太湖西洞庭山显庆寺整理藏经并修经楼记》曾详细记载过修葺太湖西洞庭山显庆寺古刹藏经楼之事:

“民国二十四年夏,余来游兹寺,力劝住持闻达法师汇集尊藏,并任募款,修葺经楼。凡得款若干,庀材施工,数月而毕。因于夏历六月十九日,敬奉大藏悉贮楼中,缁白共瞻,同声赞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湖名刹包山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门二十品》旧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大王碑》局部

显庆寺即现在的包山寺,始建于梁大同年间,“显庆”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该寺有广搜经典以为弘法之资的传统。叶恭绰在致信碑帖鉴藏家陈邦福(墨迻)时,曾谈及寄存苏州包山寺之龙门碑拓等碑帖之事:

“弟前交包山寺各牛拓本中罕精品,惟龙门之二千余种,为外间所稀……又高句骊《好大王碑》全拓亦不易致,望特注意。”

学者张中行老先生曾经与前辈叶恭绰一起参与筹划出版期刊《现代佛学》,常常见面,非常熟识。他在《叶恭绰》一文中也写到过那些碑拓的事:“他同我说,他还辑过石刻拓片,数量很多,可以装满两麻袋,因为自己无力整理,都送给江南某寺的和尚了。”说的就是他放在显庆寺的那些碑拓。

关于那些碑拓的最后去处,叶恭绰在1963年曾致信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专门提及:

“前在抗战时期,我将所藏拓片约二千种寄存于苏州洞庭山包山寺,委托闻达和尚代为保管并编目。解放后,闻达已逝,该项拓片及编目既归苏州博物馆接管,后因省迁宁,遂由你馆接管保存。我因多次南北迁移,对于此项拓片不能自己掌管,且年岁已迈,早将积年所藏文物书画分批捐赠国家。今愿将此项拓片全部捐献你馆,俾得永久保存。但希望能将拓片目录,即闻达所编者,给我一份,以留纪念。”

此信中叶所提到的苏州博物馆应为时在苏州的江苏博物馆。此馆在1962年时合并到南京博物院。所以实际上苏州博物馆并未经手过此二千余种拓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年叶恭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恭绰之墓

1968年,叶恭绰读了《光明日报》发表的《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老祖宗——叶恭绰》一文后,忧愤惊惧交加,一病不起。8月6日,病逝于北京灯草胡同30号寓所,享年88岁。

叶恭绰的骨灰遵照他的遗愿,于1970年4月安葬在南京中山陵仰止亭畔。如今墓碑上镌刻着:

仰止亭捐建者

叶恭绰先生之墓

1881—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