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亮叔

年轻的苏轼从未想过,

自己会有吃不饱饭的一天。

01

饿肚子是什么滋味?

在给朋友的诗里,苏轼说:“我贫如饥鼠,长夜空咬啮。

在给皇帝的报告里,他说自己:“无屋可居,无田可食,(一家)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

这一年,苏轼四十九岁。因为反对神宗变法的一系列不当言论,已经被贬到黄州种了三年地。

(“东坡”就是他带家人在黄州城东开垦的那片坡地,他在这里盖的房子叫“东坡雪堂”,自称东坡居士)。

好不容易生活安定下来了,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皇帝陛下忽然想起了他,为了表达善意,决定给他换一个舒适一点的地方,距离京城近的汝州。

世间多少苦难,都源于大人物的一时善意。

罪臣苏轼当然不能辜负皇帝的善意,于是,几年辛勤建设的家园,只能抛下,旅途费用是一大开支,苏轼一家在旅途中,在颠簸的船上,度过了不少忍饥挨饿的日子。

“他给朋友至少写了三首诗都提到饥饿。……在太守送食物到船上时,孩子们欢声雷动。”(林语堂《苏东坡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年轻的苏轼从未想过,自己会有吃不饱饭的一天。

苏轼成长于著名的仁宗盛世,那是宋代经济最繁荣、政治最自由的时期。苏家是中产之家,家中至少有两个侍女,每个孩子都有保姆。

二十二岁,苏轼和弟弟一同金榜题名,名震京师。被朝廷大佬们视为文坛和政坛的未来接班人,被仁宗皇帝视为留给儿子的宰相。

他们一家在京城买了有花园的房子。看上去前程似锦,未来光明。

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想象不到自己将来有一天会在监狱里遭受辱骂和暴打,会被贬到一个个偏僻之地,一次次地经历政治的暴击。

44岁,因诗歌中的“错误言论”而被跨州抓捕,一度想跳水自杀,又怕给弟弟带来麻烦。

45岁,被贬到黄州,一开始没有收入,不知道积蓄花完了该怎么办。为了省钱,每个月初取一笔钱分成三十份,挂在房梁上,每天花一份。

除夕夜和朋友聊天,肚子饿得咕咕叫,点燃牛粪烤了两个土芋吃,那是最快乐的时刻:

松风溜溜作春残,伴吾饥肠响夜阑。

牛粪火中烧芋子,山人更吃懒残残。

63岁,被贬到海南。一开始住在破漏的官屋里,下雨的夜晚,房子漏水,一夜三迁,东躲西避。后来被从官屋驱逐出来。买地盖房后,一贫如洗。有一阵子馋肉吃,他甚至开始学本地人吃蛤蟆。

到了冬天,粮食不继,连稻米亦不可得。

父子两人煮青菜、苍耳为食。在饥饿中,苏轼每天早上仰着脖子吸收旭日之光。据说这种“龟息法”可以让人补充能量,免于饥饿。

03

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饥荒大抵是人祸。

“饥饿是人们吃不到足够食物的表现,而不是没有足够食物的表现。”

——《贫困与饥荒》

在苏东坡的时代,也是如此。他那些因言获罪的诗歌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吴中田妇叹》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山村五绝》

百姓吃不起饭,吃不到盐,小生意人失业破产,市场萧条,和神宗变法,朝廷垄断经济(连水果芝麻等生意亦不放过)有很大关系。

具体到苏东坡个人,他一生中遭遇的那些饥饿的日子,也是一种政治上的人祸。

一方面,贬官撤职减少甚至断绝了他的工资收入;另一方面,不断地被贬到各地,极大的增加了他的生活成本。搬家三年穷,以前购买的房屋土地,并不能迅速转化为可携带的现金。

每次搬迁到新地方,又要重新安家置业,花费不菲,很容易陷入贫穷。这就导致了一些饥寒交迫的时光。

那么,除了大环境,有没有个人的原因?

也有。苏轼是一个月光族,用他自己的话说,“俸入所得,随手辄尽。”也就是每个月领到工资就花完,财务上风险意识极低。在杭州买两个美貌侍婢,就花费了一千两银子。

他被贬惠州后,想要和家人在当地度过余生。于是盖房二十间,花光了大部分积蓄。结果政敌章惇(宰相)听说苏轼竟然盖了新房,小日子过得不错,又把他贬到了更偏远的儋州。

到了儋州,苏轼买地后本来打算盖三间房,后来觉得不够,又增加两间。结果就是花光了积蓄。房子有了,但苏轼和儿子甚至没钱吃饭,只能变卖一些家中器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苏轼每次建房时的财务预算,都存在着巨大风险。像极了今天许多为了买房而把自己陷入财务困境的年轻人。

如果有良好的储蓄习惯,保持足够的现金流,在被贬的地方选择租房而不是买房,那些饥寒交迫的日子,本可以避免。

当然,苏轼也想不到时代变化如此剧烈、政治斗争如此险恶,以至于买房置业安度晚年都成为了一种奢望。短短十几年,仁宗时代宽松繁荣的政治经济环境,随着神宗变法,变成了风声鹤唳的险恶江湖。人与人互相伤害,所有人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

无论是个人的才华横溢还是时代的繁荣稳定,有时都会遮蔽人们的视野,让人们看不到潜在的、巨大的经济风险,想不到自己竟然会有饿肚子那一天。对于杜甫而言是这样,对于苏轼而言也是这样,对于和他们一样曾经生活在唐宋盛世,心高气傲的年轻精英们来说,皆是如此。

他们想不到繁荣是如此脆弱,自由是如此短暂,个人才华作为一种资本,在时代的滔天巨浪面前,抗风险性竟是如此之差。

纵然才华闪耀如星辰,在时代的暴击面前,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也不过是一粒灰尘。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风险史。遗憾的是,在风险面前,我们常常是如此地缺乏想象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