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60年5月9日,詹姆斯·马修·巴利出生于苏格兰小镇奇利缪尔。这位小说家与剧作家享誉世界,创造了世界儿童文学最经典的形象之一——小飞侠彼得·潘。

詹姆斯·马修·巴利自幼酷爱读书与写作,1895年移居伦敦后成为一名记者,并开始创作小说和剧本。

1904年,他创作可舞台剧《肯辛顿公园里的彼得·潘》。1911年,这部舞台剧被改编为小说,原名《彼得·潘与温迪》。小说讲述会飞的男孩彼得·潘在梦幻岛的冒险故事,他的同伴还有温蒂和她的两个弟弟、小精灵贝尔和迷失少年们,霍克船长则是他们的最大敌人。

梦幻岛上,孩子们不再受大人管束,自由自在,也克服了种种危险。詹姆斯·马修·巴利在书中写道:

“在他们看来,没有妈妈照样可以过得很愉快。只有当妈妈的才认为,孩子离开了妈妈便不能生活。”

但孩子们终究要长大,于是告别梦幻岛,回到家中并长大成人。只有彼得·潘永不长大,飞来飞去,将一个个孩子带到梦幻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詹姆斯·马修·巴利创作彼得·潘的故事,始于他每日在伦敦肯辛顿公园的游戏。那时他每天去公园散步,结识了两个热衷玩海盗游戏的小男孩。三人成了忘年交,一起用树枝盖小屋,用泥土做点心,外加各种角色扮演。后来,詹姆斯·马修·巴利还结识了两个孩子的父母,以及此后陆续出生的三个弟弟,游戏队伍也进而扩大。

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詹姆斯·马修·巴利萌发了创作童话故事的念头,催生了大受欢迎的彼得·潘。

后来,这五个孩子的父母因病离世,生活陷入窘迫,詹姆斯·马修·巴利决定以《彼得·潘》的版税收入资助这五个孩子。1929年,他又宣布,自己离世后,《彼得·潘》的版权会无偿转让给伦敦奥蒙德儿童医院。

彼得·潘这个形象并不完美。他无所畏惧,但贪玩、自大、健忘,甚至还有非常暗黑的一面。他其实也很孤单,他将自己放逐在梦幻岛,永远不会长大,永远在嬉戏。可是当温蒂回家与母亲团聚时,他在窗外看着温蒂与母亲的亲密互动,却有莫名的困惑,因为“他体验过数不清的、别的孩子永远也无法知道的乐事,然而此刻隔着窗子看到的快乐,他却注定永远被挡在外面。”

说到彼得·潘暗黑的一面,其实自这个形象在舞台诞生起,就有人看到了这一面,比如原稿中的彼得·潘其实是肆意将孩子绑架到梦幻岛。即使在中国,一代代译者也不断让彼得·潘的形象变得“单纯”。1929年,梁实秋成为《彼得·潘》的第一位中文译者,此后的译本一直在改动之中。这种改动固然跟儿童文学的语言模式演进有关,也跟彼得·潘形象本身的暗黑有关。至于许多研究者更深层次的暗黑解读,从逻辑上来说也不算是过度解读。

正如《格林童话》曾经暗黑冷血恐怖一样,早期儿童文学都有成人化视角的一面。早在18世纪中期就首创儿童文学这一门类的英国尤其如此,这是因为在工业革命后,新的认知体系冲击着每一个成年人,固然带来了时代的飞跃,却也带来怀旧情绪。有人在急剧变化的历史浪潮之下,将“童年”作为书写对象,既有现实主义作品,也有奇幻色彩浓郁的作品,《彼得·潘》就属于后者。

詹姆斯·马修·巴利希望通过彼得·潘这个形象,讲述永恒的童年和永无止境的探险精神,但与此同时,彼得·潘又因为长不大而任性,事事胆大妄为。他不愿改变自己的生活,也因此不愿长大。也正因此,西方用“彼得·潘综合症”定义成年人的不成熟心理。当然,医学界从未承认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反倒是彼得·潘的无拘无束,感染了一代代人。是的,每个人都会长大,唯有彼得·潘例外。但每个人都可以有一颗纯真的心,无分年纪,能不能包容这样的纯真,也是判断一个社会好坏的标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 |网络

作者| 叶克飞

编辑|二蛋

星标公众号 ☝️戳这里

焚书之后,他们就会焚人

这个强大公国的故都,有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黄芥末和焗蜗牛

奥斯维辛没有幸存者,最好的人最早死去

写作的最高使命是战胜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