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别名《封神榜》)总共有一百个章节,该书成书较晚,其原型有可能借鉴于南宋时期的小说《武王伐纣平话》,在这部名著里我们还能读到《商周演义》的味道。今天,我们便来笼统地聊一聊《封神榜》这部奇书,以及近年来流行的“封神阴谋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体来说,这部书是建立在商周改朝换代的框架之上的,最巧妙的地方在于作者将天上的神仙划分为两路阵营:

一路支持以周文王、周武王为核心的大周——阐教;

一路则支持以帝辛为核心的殷商——截教。

经双方神仙无数次的斗法后,最终,阐教大获全胜,人皇商纣死于摘星楼,死于这场浩劫的众修真者被姜子牙写入封神榜,跻身天庭。

其实,在读封神演义时,我们不妨将其世界观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商周社会的世界观;

另一部分则是神话的世界观。

现代文学家分析,封神演义的故事如此宏大,且囊括了许多重要的文化现象,这部神作不可能是某个文人独自完成的。想要创造出这部奇书,靠的是整个民族的意识与心理。所以,最早期的封神故事应该只是一段又一段的平话,到了后来有人将其整理成鼓词,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故事的时间顺序,我们大体可将故事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讲的是帝辛堕落的过程,从女娲庙中侮辱女神,直到逼迫黄飞虎造反;

第二个部分,是殷商讨伐大周,发兵西岐;

第三个部分,是大周的全面反攻,直至殷商覆灭;

最后一部分,便是战后的封神工作,以及武王分封诸侯。

站在凡人的角度来思考,这场封神之战爆发的原因比较简单,无非是帝辛昏庸无道,受万民敬仰的周武王讨伐昏君,仅此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若站在神仙的角度来看,封神之战的爆发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首先,大地之母女娲是道教神系之外的(按照封神原文的设定),她与鸿钧老祖的地位是对等的。在小说的一开头,便提到了女娲娘娘与鸿钧平等论交的细节。因此,女娲对主线的推动,其初衷与“应劫”的关系不大。女娲之所以派遣轩辕坟三妖蛊惑纣王,让他成为无道昏君,就是因为帝辛在祭祀女娲庙时念了一首淫诗:

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
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
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
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

虽然读起来合情合理,但仔细揣摩之下便会发现女娲此举未免有些小肚鸡肠。身为与鸿钧对等的神灵(至少女娲的存在凌驾于神界与人界,与仙界之主齐平),即便受到人皇的亵渎,何故要导演这出生灵涂炭的戏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在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昆仑仙道之所以被卷入封神之战,是因为他们触犯了“红尘之厄”,即将面临杀身之祸。书中给出的解释非常明白,就是他们的修行“走火入魔”,体内阴阳之火相犯,只有通过“斩三尸”这一途径才能继续修行大道。

此外,玉帝命令昆仑十二仙首俯首称臣,身为仙首的十二大罗金仙自不愿自降身份,所以三教共同签押封神榜。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仙界中所出现的矛盾与人界并无关系,按理说即便是为了“应劫”,众仙家何不直接打上一场?何必要与凡间的天下之争牵扯到一起呢?

在神仙道统之争中,凡人的力量几可忽略不计,但在凡人的天下之争中,神仙只需动动手指即可改写战局。显然,所谓“应劫之战”,极有可能是一场阴谋。

既是阴谋,之后自然会产生既得利益。仙界所求的利益究竟是什么呢?

削弱人皇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古代传说体系来看,人皇的力量可与天帝比肩。这一点,在《封神演义》中亦有体现,连法力高深的女娲娘娘,都无法杀掉商纣王,因为他九九人皇的气运未尽,所以即便是女娲大神这一级别的神仙也无法奈何人皇。

然而,在封神演义之后,就再未出现过这种情况。自周武王开始,九九人皇降格为九五之尊,其气运再也无法与天界抗衡。民间素有“商朝以后无人皇”的说法,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故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一切都是仙界、神界的布局,其目的就是为了降低人间共主的地位,打造人界-仙界-神界逐级递进的格局。

以这种设定来看,《封神演义》里的纣王只是个被算计的倒霉蛋罢了。

参考资料:

【《封神演义》、《商周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