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第二阶段,广州军区陆军第55军从三面攻击推进,目标直指越南谅山省省会重镇谅山市。第55军军长朱月华、代政委郭长增和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江燮元对攻击谅山进行了全盘筹划,决定在集中主要兵力兵器围歼谅山之敌的同时,以一部兵力控制同登通往太原的公路,阻止太原越军东援和谅山越军西逃。这个任务开始时交给了军预备队陆军第54军161师482团执行,后因482团遭敌阻击难以前进,故转由第55军165师494团执行。1979年3月1日,494团1连接到团营命令,加强82无坐力炮1个排、重机枪1个排,前出攻占巴别东南无名高地,控制同登通往太原的公路,并炸毁巴别桥,断敌退路,阻敌增援。

巴别东南无名高地位于谅山以西的奇穷河边,因附近的巴别村而得名。该高地由海拔约400米的3个小山头(自东向西编为1-3号高地)组成,每个山头相距约200-300米,地势南陡北缓,树木、草丛稀少,视界开阔。奇穷河从高地以西以南流过,河上有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简称巴别桥),长约100米,西连太原过来的1号B公路,东可通谅山、同登。公路桥的西侧还有一座水面下桥,紧邻巴别村。因这一地段是越军增援谅山的重要通道,故越军步兵337师52团以1个加强营兵力在巴别桥及附近的奇穷河两岸组织防御,扼守巴别桥和1号B公路。其中巴别村和巴别东南无名高地有1个连越军防守,在巴别桥头附近构筑了明暗火力点20多个,可互相支援构成交叉火力网,还能得到奇穷河两岸附近的班桑、班轻、郭歌等制高点的越军火力支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谅山战场大的方向来看,中国军队毫无疑问占据着全面的主动和优势。就巴别地区这个局部战场来看,双方在附近的兵力大致相当,但越军占有地利,周围据点能互相应援,且背靠纵深地区,可进可退,因此有着相对的局部优势。494团1连兵力、火力不占优势,既要攻坚、炸桥,又要抗击越军反击,任务可谓艰巨。

1979年3月1日黄昏,494团1连在连长吴添福、指导员何锡祥率领下出发接敌。由于时间紧、任务急,该连边搜索前进边判断敌情边组织战斗。17时15分,1连尖刀排进至巴别东南无名高地东北突出部与越军遭遇,双方展开激战。在团属100迫击炮连和营属82迫击炮连火力支援下,经过整整两天与守敌反复争夺,1连终于全部攻占巴别东南无名高地,歼敌百余人,缴获各种轻武器20余件。1连也伤亡较大,指导员何锡祥壮烈牺牲,剩余人员只能全部编入1排。团首长下令从2连、3连各抽出3排加强给1连,共同坚守无名高地。

在1连组织防御的同时,团首长命令团工兵排出动执行炸毁巴别桥的任务,由1连担任掩护。3月4日8时,团工兵排从驻地出发,于12时到达巴别桥北侧无名高地。下午13时,工兵排长带领各班长进至距桥头约250米处秘密勘察地形,选择运动路线,了解敌情和桥梁结构情况。

下午16时,在1排火力掩护下,工兵排每人携带2个6公斤的炸药包向桥头运动。当进至距桥头约20米时,遭到越军炮火及桥头附近暗火力点的机枪扫射,工兵排当场伤亡12人,排长中弹牺牲,炸药散落,其余人员只好就地疏散。

傍晚19时左右,天色已黑。工兵排3班长覃定亮挺身而出,继续组织排里剩余人员炸桥。经过侦察,趁着夜色掩护,覃定亮带领全排人员绕过越军的潜伏哨,秘密摸上桥梁,将108公斤炸药送至大桥右侧面。正当堆放炸药时,越军巡逻队突然从桥南走来,覃定亮立即点燃了导火索。炸药虽然爆炸了,但因时间紧迫而堆放松散,配置位置不当,只把桥面炸了直径约1米的洞,并没有将桥炸毁。

由于炸药一时调运不上来,494想用炮火将大桥摧毁,遂上报师指挥所。师首长很快批准了这个方案,并给师炮兵群下达了命令。3月5日中午,在炮兵前观引导下,师炮兵团组织一个122榴弹炮营向巴别桥进行了几次轰击,共发射炮弹70余发。然而这座大桥横跨在两山之间,六个桥墩有五个是自然礁石组成,桥面为80公分厚的钢梁(铁路道轨作钢筋)混凝土,非常坚固,炮弹打上去只留下一个白点,无法将其炸断。

494团首长得到报告后,决定继续实施人工炸桥。1连与工兵排的干部再次隐蔽接近桥头,进一步勘察地形和查明敌情,重新制定了炸桥方案。根据桥梁的结构情况,决定将爆破部位选择在混凝土桥墩的顶部。其后1连调整了战斗编组:由工兵排的覃定亮等10人和2连3排组成爆破队,前往炸桥;以重机枪1个排、82无坐力炮1个排组成火力队进行掩护;1连1排防守2号高地;3连3排在1号高地作为预备队;师85加农炮营和团炮兵连以火力支援炸桥战斗。当天,团指又命后勤冒雨送上来炸药400公斤,保障1连按时炸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月6日零时,夜黑雨大,师、团炮兵对桥头阵地及附近地域的越军突然进行了3分钟火力急袭,然后改为不规则监视射击,随时压制越军火力。在炮火掩护下,爆破队和火力队从2号高地出发,沿奇穷河北岸向桥头运动。原计划凌晨4时炸桥,因天黑雨大,加上路滑坡陡,各分队运动缓慢,还一度迷失了方向,3公里的山路足足走了5个小时,直到凌晨5时左右才接近桥头。火力队立即占领有利地形准备进行火力掩护,爆破队开始向桥头隐蔽接近。越军被中国军队持续半夜的不规则炮火打得松懈了下来,没有发现正在接近的爆破队。爆破队很快运动到桥下,用预先准备好的五根木材作支撑,以人工传递的办法把280公斤炸药堆放到了桥墩顶部。

6时30分左右,炸药放置完毕。覃定亮让爆破队其他成员撤出,自己拉火起爆。由于半夜的运动折腾,引爆火具被雨水淋湿,无法点火。覃定亮又亲自返回到火力队阵地,拿上备用火具再次隐蔽进至桥头引爆点,此时天已放亮。覃定亮与2连3排代排长陈启海重新安装了爆炸装置,在最后接续点火管时,被越军的巡逻队发现,双方发生了短暂交火。另一侧桥头的越军立即用各种火器向爆破队猛烈射击,火力队则以重机枪向越军进行压制,巴别桥两侧枪声大作。覃定亮和陈启海坚持接续好点火管,命令其他人员立即撤出。为了缩短起爆时间,防止被越军破坏,覃定亮不顾危险地把100厘米长的导火索切短到40厘米,尔后迅即拉燃拉火管,和陈启海纵身跳入奇穷河。7时45分,随着震天动地的一声巨响,巴别桥被炸成两截。覃定亮和陈启海此时都已被越军枪弹打中。覃定亮幸运地抓住了水中一块礁石,隐蔽在靠北面的礁石一侧,直到天黑才被爆破队其他人员营救上来,随后和战友们一同胜利返回了巴别东南高地。陈启海可能身负重伤或已牺牲,顺河水飘走,2连3排沿河岸向下游寻找很久也没有找到。陈启海后被追认为烈士。

成功炸毁巴别桥后,494团1连又坚决抗击了越军多次反扑,巩固了既得阵地,胜利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该连攻占巴别东南无名高地,炸毁巴别桥,抗击越军反冲击,连续战斗9昼夜,有力保障了军主力的侧翼安全。其间团首长考虑到1连伤亡太大,想用别的连队接替他们,1连全体指战员坚决要求继续执行任务,表现出了高昂的斗志。在9昼夜战斗中,共毙敌240余人,俘敌3人,缴获武器装备和弹药物资一批。1连及加强分队共伤亡102人,其中牺牲41人。战后,1连被中央军委授予“阻击英雄连”荣誉称号;指导员何锡祥烈士荣立一等功,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6班副班长王军容荣立一等功,被广州军区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工兵排3班长覃定亮荣立一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