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前几天看一本文史类的书,读到西汉。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黄老学说”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

“黄老思想”是古代传说中的“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统称,在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学派,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希望对老百姓不要管得太多,相信老百姓自己会管好自己。

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劳力归农。增加农业劳动人口。

鼓励生育。这一政策使大汉人口渐盛,中国人口的数量第一次达到历史上的高峰。

减轻徭役。慎重民力征发。

薄敛赋税。田赋“十五税一”;口赋即人口税,每人每年一算(120钱)。

节约财用。统治者极为节俭,高祖七年(前200),刘邦见萧何负责修建的未央宫过于富丽堂皇,责备萧何说:“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休养生息政策对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使汉朝走向“文景之治”。

02.

身在基层,不禁联想到了村居工作生活之现状。

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一学老祖宗的“无为而治”了?

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是当前国家治理一项重要任务。

一直在提新口号、找新思路,强调现代化、数据化、网格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保姆式、一站式、点对点、跟踪式服务,出发点是好的,实际操作起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貌似陷入了一种“没事找事”“作茧自缚”“极度内耗”的怪圈。

有地方搞美丽庭院建设,要管人家叠不叠被子、刷不刷碗——管得太宽。

有地方耕地上种生姜不行,因为生姜不是粮食作物——管得太死。

让学校老师发动家长交医保、注册App——管理两端严重错位。

有的地方环卫工作要求地上的尘土“以克论净”——管得过于“变态”了。

类似事件不断引发争议,受到质疑。

03.

有些管理处处掣肘,典型的只有“堵”没有“疏”。

不让农村随意乱倒生活污水,但没有处理设施。

不让露天焚烧秸秆、垃圾,但没有秸秆处理渠道,垃圾运送、处理能力低。

耕地不允许撂荒,但大部分农民种地积极性并不高。

拿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秸秆禁烧来说,环保口是不允许露天焚烧秸秆的,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拉高各种指数。春耕备播期间,镇村干部没日没夜巡查劝阻,省市县的摄像头监控范围,只要一发现冒烟,县里的电话立即打到乡镇,首先是扑灭,其次是记账减分、年底“拉清单”。

农村环境卫生部门又不允许秸秆堆放在农户家门口,这是“N乱”之“柴草”乱堆,影响村庄环境,特别是定期的观摩拉练期间,决不允许大门口、路边有柴草。

农民是要烧柴草取暖、做饭的,耕地在村外,又不能每天开车去耕地里取一点,那就只能堆放在自家院子里。院子里的巴掌大空地,是要种菜种花的,是要晾晒衣服的,是要养几只鸡鸭的,堆满了柴草还怎么生活?有没有消防安全隐患?

另外,在一些人眼中,如今的农民是应该用电、用气取暖做饭的,确实清洁方便,但他们用得起吗?还要检查镇村的用气量、用电量,这个乡镇干部真的没办法强求。

以上工作涉及乡镇生态办(管露天烧秸秆)、环卫所(管环境卫生)、城建办(管电代煤、气代煤使用)。

这些干部都在一个单位工作,一个食堂吃饭,还可能一个宿舍睡觉,都知道彼此在干啥,只能硬着头皮去干、去管,体制机制已经让他们变成了“提线木偶”。

到了村里可能更惨,一个村干部对口以上部门,他一边宣传劝阻焚烧秸秆,一边动员村民清理房前屋后柴草,一边排查消防火灾隐患,一边动员大家用电用气,会经常觉得自己“打脸”“拧巴”。

04.

面对啥都管、一刀切、不切实际的目标任务,基层干部群众都有怨言。

搞管理服务这头,基层镇村居干部不堪重负。他们头上还有“千把锤”,还有考核排名,参会陪会,数据报表,追责问责,“个个来一锤,铁钉也成灰”。

被管理服务这头,村民、企业不堪其扰:“啥都管,管不到正地方”,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很容易引发矛盾。

本来出发点是搞好管理和服务,最后费力不讨好,搞出了矛盾问题。收拾一地鸡毛,化解、维稳,最终还是镇村居干部承担了所有。

有一句话叫“马蜂不蜇用棍子捅”,群众的语言真是生动形象又接地气。

05.

在农村,所谓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本身就像个伪命题。

举个例子,林长、田长、路长、河长,乡镇级的是镇长,村级的是村书记兼主任,这么多“长”就是这一个人。

安全生产网格化、环境监管网格化、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xin fang 维稳网格化、护林防火网格化,各口有各口的“网”,画了各自的图,看似更加正规,更加精细,压力容易传导到“神经末梢”,可到了村级,最终干活的还是几个村干部。

不过是把村庄划分了几个片区,每个人管一片。你不“网格化”,他们也是这么管的。

倒是啥啥都要管,“管太多,管太宽,管不了”,啥啥都画个图、报个表、弄个网、入个户、留个痕,动态更新,让村干部们叫苦不迭。

这样的精细化,也精细不到哪里去,因为人手有限,就跟一个科室挂十八个牌子一样,是“挂着空挡踩油门”。

过度管理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人力财力,束缚了基层发展活力,让企业生产、群众生活、干部工作越来越缺少生机。

这样的管理方式近乎把路越走越窄了。

06.

分析过度管理的原因:

一是政策制定之初调研不深不实,一些目标要求脱离实际,基层执行难。

基层不怕上级来调研,基层盼望的是“真调研”。

二是基层没有自主空间,有责无权,发现的问题也没能如实向上反映,更没能得到有效解决。很多问题不是新问题,是长期存在的。

“我这里只要不引发山火,晚上6点以后可以烧秸秆”,这是一个镇党委书记顶着压力做出的决策。不是所有镇党委书记都这么有勇气、有担当。

三是层级之间的信任危机。提出一些过度管理要求,啥都要做入户台账、留痕记录,其实是上级的“不放心”。

就像一个苦口婆心的妈妈,担心孩子不能自理、自律,事无巨细过问。督导、检查、考核、评比、问责、追责,基层对形式主义深恶痛绝,也迫于压力不得不为之。

饮鸩止渴,会形成恶性循环。

07.

老祖宗的“无为”,其实是没有主观臆断的作为,是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是顺应自然科学的作为,是积极合理的作为。

道德经》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干任何事情都要张弛有度,给足空间,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注:本号文章皆为原创,且与其他平台绑定,如需转载请私信沟通,抄袭可耻,必究!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