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大家往往只关注那些实实在在能摸到的东西,却很容易忽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老子这个哲学家,他就很深入地探讨了“有”和“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实物和它周围的空间是怎么相互配合的。

老子为了解释这个,还特地举了几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开的车,它是由很多实实在在的零件组成的,像辐和毂这些,但车轮中间的那个空洞,就是“无”的部分,也是很关键的。没有这个空洞,车轮就转不起来,车也就没法儿开,那车的所有实在部分也都白搭了。

再比如我们平时用的碗啊盘子这些,中间都是空的,才能装东西。如果它们都是实心的,那还能装啥呢?同样的,我们的房子也是,得有空的地方才能住人,才能透光透气。

这里说的“有”和“无”,都是我们能感知到的现象,跟老子在别的地方说的超自然、超现象的“有”和“无”是两码事,这个得搞清楚。

所以啊,别只看重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那些看似虚无的部分,也许才是最重要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点意见

为什么车轮中间是空的,却能带着我们走遍四方?为什么一个陶罐,中间空无一物,却能盛放我们的食物和水?又或者,为什么四面墙和门窗构成了一个我们可以安居的空间?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原理。

想象一下,你正站在一个繁忙的集市上,四周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突然,一辆古老的马车缓缓驶来,那木制的车轮,三十根辐条共同连接在中心的毂上,显得那么坚固而有力。但你有没有注意到,车轮的中心,那个毂的中间,是空的?正是因为这个“无”,车轮才能顺畅地转动,带着马车前行。这就是“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的深刻含义。

再来到陶器摊位前,那些精美的陶罐、陶碗,它们都是由黏土经过精心塑造、烧制而成。这些器皿的内部是空无一物的,但正是这个“无”,让它们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盛装我们的饮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便是“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的真谛。

走过陶器摊,你来到了一处正在建造的房屋前。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凿着门窗。这些门窗在坚实的墙壁上开出了一个个“无”的空间,但正是这些“无”,让房屋变得宜居,有了通风采光的功能,成为我们的温暖港湾。这就是“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的生动写照。

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通点:无论是车轮、陶罐还是房屋,它们的实用价值都来源于那些看似“无”的部分。这些“无”不是虚无,而是一种留白、一种空间,它们赋予了这些物品真正的功能和意义。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恰恰道出了“有”与“无”之间的深刻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正是这些看似“无”的部分,在默默地发挥着它们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看现代社会的一些实例。比如,智能手机,那个薄薄的屏幕和内部复杂的电子元件之间,留有空隙,正是这些“无”,让手机有了散热的空间,保证了其稳定运行;再比如,城市规划中的公园和绿地,这些“无建筑”的区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放松的好去处,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到最初的问题,你现在是否对“无”有了更深的理解呢?这个“无”,不是简单的缺失或空白,而是一种智慧的留白,是为我们创造更多可能性的空间。

在这个追求实用、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或许应该更多地思考“无”的价值。有时候,留出一些空白,给生活一些喘息的空间,也许我们会发现更多的美好和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不要小看那些“无”的部分,它们往往承载着更大的智慧和价值。记住老子的那句话:“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也学会欣赏和利用这些“无”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