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武汉军区第43军奉命南下广西边境,归广州军区指挥,执行作战任务。该军于2月17日投入战斗,3月16日撤回,连续作战28天,打满全场,胜利完成了预定任务,打出了国威军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次作战中,第43军基本歼灭越军1个团另5个营,大部歼灭3个营,部分歼灭5个营,共毙伤俘敌5269人,其中毙敌4991人,俘敌101人,另有部分伤敌,缴获轻重机枪57挺、高射机枪六63挺、其他枪支1177支、火炮65门、40火箭筒180具、汽车25辆、电台27部、枪炮弹190余万发、地雷1万多枚,取得了重大战果。

这次作战,第43军作为配属部队,分别从高平、谅山之翼侧战场进入战斗,担任了助攻任务。其中军部率127师、128师和军炮兵团、高炮团进至宁明、爱店地区展开,在禄平、谅山方向作战;129师进至那花地区展开,配合第42军在高平方向作战。

作战打响后,该军各部队按计划出击,勇猛突破,连克禄平、七溪等县城,并配合友军攻打了脱浪之敌,军主力直抵谅山外围,攻占了谅山东南5公里之迷迈山要点,协同友军形成威慑河内之势,达到了自卫反击作战的主要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第43军担任的是翼侧助攻任务,其作战对象便主要是越军的地方部队、特工队和民军。其中军主力在禄平、谅山方向的作战对象主要为敌独立123团、边防12团、独立9营和禄平县独立营、民军等单位,后期同敌步兵327师、338师一部交战;129师的作战对象主要为独立199团、特工1营、长定县独立营和边防屯、民军等单位。当面敌人虽主要是地方部队,但其排以上干部大都是老兵,既有一定的正规部队作战经验,又具有熟悉当地地形的特点,因此打得颇为狡猾顽固。

通常,越军以靠边境的主要制高点为前沿,重点是卡公路、守口子,以连排支撑点为基础构成环形防御体系。在各主要高地上,分别于山头、山腰、山脚或结合部村庄修筑工事,构成以坑道、掩蔽部、堑壕、交通壕相结合的防御。在各支撑点前沿,特别是靠边境附近,布设了地雷、竹签、铁丝网等较多障碍物。越军的火力组织较为严密,以各种轻重火器分层部署,形成了远近结合、明暗结合,正面、侧射、倒打结合的多层交叉火网。在重要地段的公路两侧,配置有火箭筒、直瞄火炮和反坦克小组,并与反坦克地雷相结合,构成有一定纵深的反坦克阵地。

越军在兵力部署和战术指挥上也很是灵活,依托要点,重点设防,擅长小股游动袭扰和依托阵地独立坚守,炮兵成分散配置,机动性较强。越军长于严密伪装,集火近战,取得战果后就撤走,主要是游击战法。当面临劣势时,常化整为零,钻林入洞,三五成群,沉着隐蔽。一有机会就钻出来打冷枪、冷炮,进行袭击骚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越军作战经验丰富,战术也很狡猾,但其防御纵深浅、间隙大,易于遭到穿插分割和迂回包围,而且缺乏大部队协同作战经验,不善于集中使用火力,进攻精神也比较差。所以从本质上看其打法是消极的,面对我军大兵团作战则难于抵挡,只靠游击战改变不了战争大势,最后落得被各个击溃歼灭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