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5日,夏天来了。气温一下就把夏天的氛围感拉满了,在北京的我们瞬间感受到了夏天的力量。“中国气象爱好者”的科普视频里说,总体上北方会越来越热,大范围30度以上,甚至35度以上的干热已经不远了;最新的气象数据显示,2024年4月全球气温高于有可靠气象记录以来的任何4月……

刚五月初,就躲在房间里开空调觉得有点过分,那怎么办呢?去哪找凉快待着去呢?还是别窝在房间里了,出去找吧~

答案是树荫,这是你能最快速感受到相对凉爽的地方。

树木除了遮阴之外,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所以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树木也有自己的位置。

在5000年前的著名古印度文明摩亨佐·达罗遗址,出土过菩提树女神的印章,在同时期两河流域的乌尔城出土过黄金做成的公山羊与圣树的雕塑,在古埃及壁画中也有高大的生命树形象。可见,对树木的崇拜,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中国最早的树崇拜,和社有关。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也是中国上古世纪最基层的组织,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街道和行政村。每一处社都要树立一个象征物,叫社主,用来象征土地神,有点儿像现在的神像。在夏商周三代时期,一般都用树木做社主。孔子的弟子宰我曾经总结过,夏代用松树做社主,商代用柏树,周代用栗子树,可见树木对中国古人的精神生活,也很重要。

到了商代,三星堆遗址出土了由青铜制作成的大树模型,模型的树枝上有神鸟在站立。在比三星堆时代稍微晚一些金沙遗址中,出土了一件“太阳神鸟”金箔,上面是四只神鸟围绕着中间的太阳。在神话传说中,中国东方生长着一株大树叫“扶桑”,西方也有一株叫“若木”,每天,太阳神鸟都会从“扶桑”起飞,飞到“若木”降落。如果根据这个神话故事判断,这株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不是“扶桑”,就是“若木”。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主神叫释迦牟尼,本来是印度、巴基斯坦一代一个小国的王子,大概30岁前后正式出家,领悟了佛学大道,并且开始四处传播,最后肉体在娑罗双树下入灭,就是俗语的去世。所以一些佛教文化的器物中,可以看到娑罗双树的纹样,这也是佛教的一种圣树,代表着超凡入圣。

在欧美文化圈中,树木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苹果树——在《圣经》的记载中,人类走出最初的家园——伊甸园,就是因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受蛇的蛊惑吃了不该吃的苹果;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爵士也是在苹果树下被苹果开了窍,这棵树现在还矗立在牛顿的老家——英国林肯郡伍尔斯索普庄园;苹果电脑最早一版的logo,也是这颗苹果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文化而入生活,有这么一群人,就为“树”办了一个展览。这个展览经过将近两年的筹备,5·18就要在吴文化博物馆里开幕啦~展览由两个空间构成,吴文化博物馆的吴颂展厅和公共展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颂展厅分为三个部分,序厅突出古人对参天古树的敬畏,展示先秦及早期以树为意象的艺术品图像,以及诗经、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中以树喻物的节选;第二部分为古代艺术品,以吴门文人创作的作品为主,题材或为视作名胜的古树名木,或为对吴地常见树种的写生记录,或为林屋洞、天平山、文庙等自然人文景观,从而展示古代知识分子对树木的人文关怀,通过图像补充明清时期古树传记的断层;第三部分展出古树的故事。通过检索地方志、文人信札、古籍善本、古代绘画、早期黑白影像等,策展团队从故纸堆中找到百余棵古树的故事,作为展览的“原材料”,其中每棵树都有几个标准件:苏州园林局编录的树号及标题,如:吴中030 树宅相守的白皮松;古树的照片;古树的故事;速写。公共展区展出由20位青年艺术家完成的艺术作品,分为艺术疗愈、银盐摄影、油画、岩彩画、新媒体装置、行为艺术、雕塑等多个艺术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旨在能挖掘本乡本土长期以来不被关注的命题,以树链接人,链接社群,并为每棵树做好近年来的留存状况记录,另一方面,希望展览能激发观众对自然的热爱,和吴博一起,仔细观察古树的奇观,树立共同保护本地古树名木的责任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你也可以“以展寻展”,打破展厅的空间,按照展览的提示,在城市中寻找只属于你自己的“古树展”。

Citywalk,我们都喜欢~

相信这样的展览你也会期待~

作者 | 杨逸尘

编辑|杨逸尘

审核|王 超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