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东南城外三华里处有个古树参天,鸟语花香环境幽静的禹王台公园。此公园的西边高台的上下有一组古建筑,从南至北,台下有古吹台木牌坊,顺台阶上去是御书楼,穿堂而过是禹王殿,殿左右有两祠,再往后是御碑亭等建筑,以布局严谨,小巧玲珑而著称于世。(图1.2.3)

古吹台木牌坊,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修,横额中书“古吹台”三个大字,由当时河南巡抚何煟题写。牌坊前面东西各植苍柏一株,古藤虬盘,还有石狮一对东西遥望憨态可掬,已和古建筑融为一体。但是,它并不是这里固有的。下面就讲讲这对石狮的来历。我料想,有读者看到本文的标题就会说:“这还用讲么?本来就有。”,不抬杠,我说起码在上世纪六八年以前,牌坊前面并没有这对小石狮,让事实说话,有照片为证(图4)。

那么,是什么时候?从哪里跑来一对俏皮的小石狮呢?下面请亲历者高金亮老人给我们讲述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我是高金亮,一九五八年到禹王台公园参加工作,一九六六年在公园当领导,现在已八十又五。记得是一九六八年秋的某天下午,我骑自行车到小纸坊街找人,办完事儿出来小纸坊街北口,看到马路对面五中门口,有一对肉色花岗岩石质,造型不同寻常温馨可爱,雕刻精美漂亮的小石狮,我立刻动了心思,随机找到五中校领导,亮明身份说明来意:怕不一定哪天被当四旧给毁了,弄到公园比放在这里安全,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并以承诺无赏派人帮助学校搞绿化为条件,没想到校领导不但同意我把石狮弄走,还领我到后院看一个青石莲花缸,让我把它也弄走(那个校领导姓什么忘了)。我怕夜长梦多再生变卦,当机找人找车将一对石狮,还有那个青石莲花缸拉到禹王台公园,把石狮放在古吹台牌坊前面现在的位置,青石缸放在高台之上御书楼前(图5)。

后来因御书楼前面有两棵大梧桐树,秋天落叶很多,影响卫生。八几年公园领导让几个临时工把梧桐树刨掉(当时我已不是领导),树倒时把青石缸砸烂了,我听说后想把烂成三瓣的石缸再箍起来,到现场了解察看情况,谁知道他们又用铁锤把它砸成小块埋入地下了,已踪迹全无,太可惜了!幸亏那对石狮至今安好无恙,每当我看到它备感亲切欣慰。”(图6)高老师讲完了古吹台木牌坊前面石狮的来历,我豁然开朗,同时对他大公无私的敬业精神肃然起敬。

后来经笔者了解,时任五中校长兼书记的是位老革命魏毅,他一九六三年转业到开封五中任领导。魏校长一九三七在北京读高中,参加革命在“四野”并履历战功(图7),和平解放北平时亲自参与了接收工作,对古物本来就有很强的保护意识,所以无巧不成书,两人一拍即合,顺利促成了对石狮的保护,也算是为人民又立了新功,他们保护文物的功德将与古吹台同辉。

回过头再说说五中。上世纪六十年代五中怎么会有这么精美的古石雕呢?是学校为装饰校园而买的吗?不可能,因为解放以后都不兴这些东西了,特别是文革破“四旧”时期,毁还来不及谁还敢买卖。

经查史料得知,五中前身在清代道光年间是“彝山书院”,作为读书场所一百多年来,至今没有更改过用途,这也算是奇迹了,所以五中在六十年代有几件古物也就不足为奇了,稀奇的是石狮历经劫难却能完整的幸存下来。比如,五中一带由于地势较高首先躲过了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泛滥决堤淹开封的劫难,没被黄沙淤埋;一九五八年全民大炼钢铁,就地取材砸了很多古石碑石狮子,因为炼钢铁需要往炉子里加石子,开封又不产石头,所以那个年代开封遗存的古石器就倒霉了,要不是开封的古石碑.石雕多着呢。我猜测也许是这对石狮个头小,或是花岗岩石质不适合炼钢用。大炼钢铁运动过后紧接着是三年自然灾害,人们更没心思没力气碰它,反正总算又躲过一劫。

直到一九六八年秋被高金亮老人偶然发现,以极大的热情和责任感成功说服校方,并一气呵成把它搬运到禹王台公园,放置在古吹台木牌坊前面,那真叫绝配!恰到好处,与古建筑群浑然一体。石狮也算是遇到知音了,劫后重生遇难成祥,如今很多游客都爱扶着石狮子拍照留影,沾点祥瑞之气,这里也早已成为禹王台公园的标志性打卡地。

文/杜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