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当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特有的建筑构建……”5月8日,走进广元市昭化区实验小学,陶艺老师正带领学生们一起体验泥塑制作,领略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我们都很喜欢学校开设的陶艺课,不仅可以了解传统文化,还能用陶土做出自己喜欢的东西,特别有成就感。”昭化区实验小学学生蒲香霖笑着说。

搓、揉、嵌、按、刮……学生们在体验中大胆想象、互动交流,不一会儿,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便在学生们的手中成型。这些陶艺作品在经过自然阴干后,将由陶艺老师进行上釉、高温烧制等工艺。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泥土的变化,沉浸式体验陶泥创造的乐趣。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传统艺术的技艺,还能了解到广元窑的文化和历史,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昭化区实验小学教师魏卿燕说。

弘扬非遗文化,做新时代传承人,近年来,昭化区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鼓励学校用活用好课后延时服务时段,推动学校“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发展,将非遗文化传承的种子深植于学生的心中。

为进一步促进广元窑历史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2020年,昭化区实验小学紧抓东西部协作契机,在学校内成立广元窑文化传承基地,将广元窑黑陶烧制技艺恢复作为特色校园文化。

“自广元窑传承基地落成,我校便将广元窑黑陶烧制技艺纳入了学校课程计划,成立了陶艺社团,开发了校本课程《陶陶乐》,落实专职教师。”昭化区实验小学教科室副主任何欢介绍,该校将周五的课后延时服务作为陶艺社团活动时间,目前,社团学生已基本学会炼泥、拉胚、晒胚等工序,能制作出各式各样的陶艺作品。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除了接续瓷器文化之外,昭化区还号召射箭小学、柏林沟小学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分别将由传统戏剧提阳戏改编而来的傩傩舞以及柏林沟镇特色民间技艺金钱棍作为该校学生的学习内容,真正实现以校园为载体,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助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昭化区教育局教育股负责人曾才荣表示:“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将特色文化纳入课程体系、融入课内外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孟洋 邹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