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夏高琴 张智 南京摄影报道

上午8点42分,家住南京江北新区的多重残疾四级在训儿童杜小星(化名)小朋友,在家附近的微关爱儿童康复机构中心进行打卡训练。同一时间几公里外的江北新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大厅内,她的康复训练打卡信息出现在了智慧大屏的滚动屏中。

近年来为了更为高效、便捷地开展助残工作,南京市残联基于大数据、AI等多种技术手段,开始在各区试点数字化平台建设,而前述场景正是南京市江北新区残联数字化平台上日常的一幕。在该数字化平台上,不仅工作人员能够实时掌握区域残疾人的康复、培训、文体活动状态,残疾人也能在该平台匹配自己的日常需求。

“社会发展到今天,助残工作开展重点已经从解决残疾人生存问题,向关注残疾人的身心健康在发展,传统形式上的助残模式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一方面我们自身需要借助科技,来更为高效、便捷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科技发展,带来的更多可能性也应该让残疾人群体能切身体会到。”南京市残联一级调研员曹志祥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们得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据南京市残联提供数据,目前全南京市登记在册的残疾人群体为15万余人,其中肢体残疾7万余人、视力障碍2万人、听力障碍1万余人。

“这是一个不小的群体,并且每个残疾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需求也自然并不相同,但如果我们不知道残疾人的需求是什么,怎么能把好的技术、好的东西做好匹配?”南京市残联宣文处曹迪主任向《华夏时报》记者说道。

为了更好地了解残疾人需求,南京市残联一直坚持残联工作人员要走向一线,因为只有经常去到残疾人身边,才能真切了解他们的生活,听懂他们的心声,真正把惠残政策送到残疾人身边去、助残服务做到残疾人心坎上。为进一步贴近残疾人群体,及时解决残疾人的“急难愁盼”问题,从去年开始,全市残联系统常态化、长效化、体系化为全市七类重点困难残疾人开展探访关爱服务。

在南京市鼓楼区挹江门街道肢体残疾人周健宝、陈秀华夫妇的家中,周师傅向记者介绍:“他们(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网格员)基本上是每周都来看一下我们,看看我们生活上有什么不方便的情况,有什么政策也是第一时间来通知,我们都已经很熟悉了!”周师傅兴奋地聊起夫妻俩“五一”的出行计划,陈大姐插不上话就往社区工作人员小王手里塞橘子,其乐融融的景象在探访关爱工作中只是寻常一幕。

入户探访还只是工作的一个维度,要想为残疾群众提供个性化、便捷化、均等化的高质量服务,显然还需要做更多。对此,南京市残联早有预见性地开始试点数字化管理模式。2021年年末,南京市江北新区残联作为试点区域,上线了“小北助残”智慧化管理平台。

日前,《华夏时报》记者来到江北新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走进大厅,一整面墙的LED大屏映入眼帘,屏幕上正实时滚动着区域各机构的数据情况。据了解,该智慧化管理平台汇聚了2个小程序“小北助残”“小北通”的服务数据,以及刷脸设备数据。其中“小北通”小程序开设了“助残地图”“政策查询、一键呼叫、辅具申请、无障碍改造”“活动预告、公益活动”“就业通道”四个大方向模块,通过这个掌上服务通道,残疾人需要的康复、服务、活动、就业等各种信息和资源一目了然。

而“小北助残”小程序,主要用于辅助护理员、康复师开展残疾人居家托养、社区康复服务。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社区康复服务中,“小北助残”通过GPS、过程录音、过程照片、时间、自动抽检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服务过程进行监管,让服务落到实处。此外,人脸识别数据,目前覆盖了5家康复机构、11家残疾人之家,配合接入站点的监控设备,残疾人进行康复、参加活动等都可以刷脸登记,从而有效加强了对残疾人之家和康复机构站点日常服务的监管。

“平台开设以后,不仅仅使我们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对残疾人及其家属而言他们的需求和想法能够更为快捷地向我们传达。举个例子,在就业这一块,我们除了在小程序里发布岗位,同时也给残疾人群体开放了登记渠道,他们有什么特长,想找什么工作,一目了然。”江北新区残联办公室负责人韩淑英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目前南京市残联正在推进各区助残工作转型升级,南京市残联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残联一直鼓励有条件的区依托第三方开发智慧康复服务平台,用数字化管理方式开展预防宣传、指导培训、服务监管等工作。目前,栖霞区的‘栖小康’智慧康复服务平台、江宁区的‘互联网+’居家康复服务项目都是较为成熟的先行者,在它们的示范引领下,全市智慧化助残、康复服务将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把合适的科技成果带到残疾人面前

在全面打通与残疾人群体沟通渠道下,把合适的科技成果带到残疾人面前成为助残工作重点。而其中残疾人辅助器具作为帮助残疾人补偿功能、克服障碍、改善状况,切实解决生活、出行、学习和就业等方面实际困难的工具,近年来从植入听障人士体内的人工耳蜗,到协助下肢行走功能障碍患者行走的软骨骼机器人,其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市鼓楼区萨家湾小区内街道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网格员正在入户探访

在南京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工作人员看来,科技在发展,高科技辅具的不断升级给残疾人群体提供了更多可能,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空间。把合适的辅具及康复服务带到残疾人面前,就是他最重要的工作。

该工作人员给记者讲了一个康复中心跟踪了10余年的服务案例。2009年出生的男孩患上了脑干延髓肿瘤,虽然在一场致残率、致死率极高的手术中生存了下来,但他也失去了活动能力——颈部以下全部瘫痪。“这个小孩很聪明也很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但面临着上下学不方便的问题,因为现在很多小学是没有电梯的嘛。当时我们就带着团队过去实地考察了,最后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环境,给他选配了爬楼机,一直到他升入初中。现在我们隔一段时间会去看一下他的情况,因为小朋友一直在长身体,辅具会出现不适配的情况。”

目前,南京市残疾人康复中心11名工作人员,有9名工作人员已持有辅具适配工程师的证书。“我们自己得懂,才能帮他们选呀。”康复中心工作人员说道。

而除了高科技辅具外,在社区管理中,科技为残疾人赋能也开始普及。鼓楼区残联刘卫东科长向记者介绍:“我们现在在立项做一个‘雷达探测紧急呼叫’的助老助残方案,就是在咱们一些独居重度残疾人、孤寡老人家里安装雷达探测系统,如果在房间内跌倒,或者有其他突发事件,它会进行‘报警’,我们或者家属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救助。当然这个会根据他们的需求来安装。”

科技助力残疾劳动力转型

在曹迪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仅仅是让残疾人享受科技带来的生活便利,我觉得还远远不够的,我们希望这个群体能够参与到科技发展中来,去实现自我价值,我们也认为他们有这样的能力。”

新型技术工具的加持下,身体缺陷形成的劳动能力上的障碍,正逐步被抹平;而对于残疾人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渴望,科技正在支撑起这个梦想。

2024年3月15日,南京市残联举办一场特殊的就业培训课,20名残疾人学员经过学习与考核完成了为期5天的首届“新质生产力助残牵手营”培训课程。据南京市残联介绍,此次新质生产力培训班内容包含七个板块,分别为:介绍短视频行业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趋势,理解短视频在当代媒介生态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如何构思短视频主题、撰写脚本和策划内容,培养创意思维和故事叙述能力;学习具体的AI工作和软件的操作方法,包括智能剪辑、声音优化、特效制作等,以适应不同残疾人的需求;学习基本的摄影和摄像技巧,包括镜头使用、角度选择、光线运用等,以保证视频质量;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平台发布内容,以及管理和运营短视频账号;学习有关版权法律知识,以及如何在创作中遵守相关规定避免侵权问题;老师分享成功案例和实战经验,辅导学员如何将所学技能转化为就业机会或创业项目。

课程结束后,有5名学员因出色的课堂表现和职业潜力,被企业短视频剪辑团队选中,灵活就业,居家办公;4名学员选择了自主创业,利用AI工具运营短视频类自媒体;其余的学员,也陆续收到短视频剪辑外包合约。

“就业固然是目标,但通过掌握什么样的技能获得就业,对残疾人有着不同的意义。”南京市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负责人褚建解释,依靠传统技能解决的就业,更多的是扶持和照顾,而通过掌握高新技能实现就业,展示的是个人竞争力,体现的是个体价值。

近年来,南京市残联利用南京高校林立、高企如云的科创生态优势,动员一切社会力量,积极着手于组织残疾人参加高新技术就业培训,帮助残疾人提升技能,尽早向智能劳动者转型,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上述培训班,南京还在2023年建成了全市首个残疾人数字化就业创业基地,通过承接电话外呼、视频审核、数据标注、经济普查、短视频制作剪辑、企业代招等业务,帮助50多位残疾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当科技遇见助残,赋能开启生命更多可能性。“未来,南京市残联将持续依托科技赋能,通过智慧场景应用、大数据互联互通等方式推动残疾人服务、管理的智能化转型,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设施综合利用率、资源有效共享率,以及增强公共服务和治理能力等方面,最大限度提质增效,大力提升残疾人事业现代化水平,把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美好图景变成幸福实景。”采访最后曹志祥向记者说道。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