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戈宝栋戏曲文集

王如昆编

“回马枪”与“杀手锏”

隋唐英雄中的罗成与秦琼,在于敌方交战时,惯使绝招,“回马枪”与“杀手锏”。如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说到“回马枪”与“杀手锏”,可见已深入人心。

“回马枪”是是罗成家传的枪法,在同敌人交手时,先作佯败,落荒而走。敌人在其后穷追不舍,自以为胜券在握。不提防罗成突然勒马,早有准备地对准敌人要害回头一枪刺去,借着他快马前进的冲力,加强了枪刺的穿透力,极具杀伤效果。因为敌人只顾进攻,未加自身防范,此枪法往往效果显著。所以成为罗成常胜的法宝。“杀手锏”是什么战术?起初我很纳闷。后来,看到一位前辈将“杀手锏”写成“撒手锏”,这一字之变,使我茅塞顿开。“撒”与“杀”音似,故将“撒手锏”的招数,说成为“杀手锏”。就其功效而言,“杀手锏”也不为错。双锏原来是短兵器,在对敌交锋时,一般使用短兵相接的各种招数进行或防卫。不想突然间,敌方将一把锏突然撒手,成为超长兵器,飞快地向自己冲来。其速度之快,真是猝不及防。近距离作战,对于敌方的裸露或要害部位看得分明,往往容易击中。可以设想,一件四、五十斤重的钝兵器猛然击过来直冲要害,岂不要命!

罗成的“回马枪”与秦琼的“杀(撒)手锏”,在小说《隋唐英雄传》中,常有重点描述。但是在戏曲中,似乎未展现于舞台。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吧,至少我没看到过。听说当年叶盛兰曾经演出过全部《罗成》,其中没有罗成杀“回马枪”,我不得而知。我只看过《罗成叫关》、《淤泥河》,很遗憾,那都是罗成战败的戏,更谈不上“回马枪”风采。秦叔宝的“杀(撒)手锏”呢也是一样。我看过《秦琼卖马》、《三家店》,那都是他倒霉的形象。在《卖马》中,他倒耍一番锏,但那不是战斗,没有必要露下“杀(撒)手锏”。《观阵》中,他的双锏始终插在后背上。《麒麟阁》中对杨林,倒是对打,但是他并没有取胜,没有使用“杀(撒)手锏”将杨林打趴下。除此之外同, 我再没有看到过其他秦琼的戏了。为什么在京剧舞台上看不到“回马枪”与“杀(撒)手锏”的表演呢?可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一套武打套数,或许有过,如今失传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创造这方面的武戏呢?我们知道,关老爷最厉害的一招是“拖刀计”,他曾经使用这一招战胜许多强悍的对手。舞台上,我看到过至少有四出他使用“拖刀计”的戏。《白猿教刀》中神灵白猿在梦中教给关羽的刀法就是“拖刀”,在这折戏中,比较详细地化解了“拖刀”的演示过程;《战长沙》中关羽对黄忠对阵,也使用的“拖刀计”。但由于黄忠马失前蹄,关羽不斩落马之将,没有刀劈黄忠。后来黄忠归顺了刘备,关羽将此法传授给黄忠,从此黄忠有了这一手;《古城会》中关羽使用“拖刀计”斩了蔡扬;《定军山》中黄忠使用了关羽教给他的“拖刀计”,斩了夏侯渊。可能此外还有,我不知其详了。

盖叫天之子张二鹏先生有一出代表作《岳云锤震金蝉子》,他生前同我谈起创作这折戏的过程。他说,金蝉子是金兀术手下的一员饶将,他攻打宋营,连伤数员宋将。岳飞无奈,在营门悬挂免战牌。此时,岳云解押粮草回来,一见“免战牌”,十分气恼,把“免战牌”打得粉碎。未得将令,便迎敌金蝉子。按理说,岳云年少气盛,作战经验又不足,根本不是金蝉子的对手,最后却战胜了金蝉子,是怎么回事呢?二鹏先生说,这是从说评书先生那里学来的。原来岳云少年时期很调皮,从小喜欢骑马,在马背、马肚子之间翻上翻下。练就了十分熟练的马上功夫。这次是他解押粮草回营,见到营门口高挂“免战牌”,不假思索砸碎了“免战牌”就上阵。金蝉子见了一员小将,迎面就是一锤打将下去。岳云见大锤飞过来,立即身子一缩,躜到马肚子下面去。金蝉子凭经验觉得这一锤下去对方肯定完蛋。想不到锤打过去是空的。人呢?不见了!怎么回事?他伸长脖子,探身过去看个究竟,未想到,就在此时,岳云从马肚子下面翻上来,一锤朝金蝉子打去,打个正着,金蝉子脑袋开了花。张二鹏说他文化程度不高,看不了许多书。有不少素材都来自“大书先生”,他就是这些素材,编排出这种武打套路,在舞台体现出来,观众觉得很新鲜。就此,他酝酿的这出戏在上海打响了。成为他的“打炮戏”之一。后来,有的武生演员也学了这出戏,轮番演出。这出戏也就成为具有鲜明海派特色的武戏了。

从“拖刀计”和“锤震金蝉子”的例子看,武戏也是能够创新的。而且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不一定只是在高难度上做文章。如今似乎就有这种倾向,仅仅从高难动作上追求出奇,而不是从情节、人物上着眼。盖叫天曾说过,武戏的武打中包含着情节。如果所有的武戏,武打套路都是大同小异,那还有什么看头!一出《三盗九龙杯》,出来5个杨香武,每人都走一遍“走边”,每人都翻一遍“倒扎虎”,每人都翻几个“小翻”,每人都对一遍刀枪把子。尽管各人都表演不同的技巧,毕竟是情节的重复,单纯展现技巧。笔者认为,这不应该成为武戏发展方向,也不是创新的目标。繁荣剧目的创作,才是发扬传统的根本。而不是片面着眼于追求单纯的技巧或场面的豪华。

(原载《中国京剧》2013年5月第五期 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