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是不是二十四个朝代的史书?旧版《晋书》题为“唐太宗御撰”,封建皇帝真的亲自动手编写史书吗?请介绍一下有关“二十四史”的情况。

答:在封建社会里,这部书是官定的“正史”。它的名称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史书的增多,由“三史”、“十史”、“十三史”、“十七史”、“二十一史”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直到清代乾隆四十年《明史》定稿刊行,《旧唐书》和《旧五代史》被明令列入“正史”之后,才出现了“二十四史”的名称。

“二十四史”是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的规模巨大,卷帙浩繁,共计三千二百四十九卷,约四千万字。这部巨著,是从公元前二世纪(西汉武帝刘彻时代)开始,到清朝乾隆时代为止,陆续编写成书,整个编写过程长达一千九百多年。它用统一的体裁,比较系统、完整地记录了明亡以前有文字可考的几千年的历史,这在世界上是极罕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校本“二十四史”

司马迁的《史记》为以后各史的编修奠定了基础。这不仅因为《史记》是最早成书的一种,更重要的是它开创的纪传体,为《汉书》以下各史所因袭,它的编写方法,也为后来史书所模仿采用。纪传体是在历史编纂学上颇具特色的一种史体,它虽然形式上以人物为中心,实际上却是兼备众体,除“列传”以外,还有编年记事的“本纪”,专记典章制度的“书”或“志”,以及用来补充纪、志、列传所不能尽详的“表”。纪、志、表、传互相发明补充,形成一个相当完整的体系,从而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基本状况。有些史缺少志、表,却毫无例外地都有纪、传,因此把这套史书称为纪传体史书,是名副其实的。

然而,“二十四史”并非二十四个朝代的史书。有些书的内容是交叉的,如西汉前期的历史(汉武帝以前),既载于《史记》,也见于《汉书》,后者就是以前者为蓝本增删而成。又如《南史》是南朝宋、南齐、梁、陈四书的综合改编;《北史》是北朝魏、北齐、周、隋四书的综合改编。还有两部书同记一朝或一个时期的史事的,《旧唐书》和《新唐书》、《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就是如此。无论是交叉的也好,同记一个时期史事的也好,都不能看作简单的重复,而是互有短长,各有特点。我们使用这些书的时候,应当用来相互补充,不能偏废。

就编写情况来说,“二十四史”可分私修和官修两类。私修的史书如《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作者是谁,那是一清二楚的。至于官修的书,情况就不那么简单。这种“官书”,一般应由“宰臣”监修,书成之后,照例由他领衔送给皇帝过目,因此他就俨然成为这部书的作者。其实许多监修人在修史工作上并没有出过多少力,比如《旧唐书》领衔的刘昫、宋辽金三史领衔的脱脱等,就都和本书沾不上多少边。但其中也有做过一些工作的,如《隋书》的监修人魏征,就写过一些史论,标有“魏征曰”字样的,就是他的手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汉书》

晋书》过去确实题为“唐太宗御撰”。一个封建皇帝怎么可能亲自动手编写一部百余万字的史书呢?原来唐太宗曾经给宣帝(司马懿)纪、武帝(司马炎)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各写了一篇史论,于是他就变成全书的作者了。全书中惟独这四篇史论冠以“制曰”,不作“史臣曰”,就是这个缘故。新的点校本为了符合实际,不再用什么“御撰”,改为“房玄龄等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书》点校本

还有的人只是给某一史作了注,而在人们心目中,他却和作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就是注《三国志》的裴松之。裴注的作法和一般注释不同,他并不搞文字训诂,而是大量补充史实。在不少篇章里,裴注无论在数量上或史料的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陈寿的本文。他采用的魏晋时期史料,不下二百多种,这些书唐宋以后陆续散失,今天绝大部分都不存在了,因此它成为我们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国志》(中华国学文库)

为了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广大史学工作者从1958年开始到1978年止,历时二十年,完成了二十四史的全部点校工作,并由中华书局全部出齐。二十四史新点校本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标点“二十四史”、《清史稿》同人合影

(本文原载《文史知识》198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