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是发生在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形中的一场特殊战争。因为冷战的复杂大环境影响,交战双方及其背后的盟友互有顾忌,加以克制,因此战争的表现形式为有限规模、有限时间、有限纵深、以陆军为主的短期低烈度战争。

以解放军为例,因为承受着北方苏军的沉重压力,要求南线对越作战必须速战速决。于是在制定战役方案的时候,指挥层决心采取历史上擅长的打大歼灭战的方法,动用几十万部队突破边境,直插纵深,包围歼灭越军主力部队,尔后迅速打扫战场回撤,不给北方苏军采取援越行动的时间。对于重点战役方向高平,指挥层要求部队一天就要挺进到高平外围,三天全歼守敌,胜利凯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实现上述作战目标,高度的机动性是关键。陆军作战要实现高度机动性,首选陆军航空兵。然而对越自卫反击战要求限制规模,一般情况下不动用空军和陆军航空兵直接作战。那怎么办?这时装甲兵就成为了克敌制胜的战役突击力量。

因此,我军指挥层决心动用规模较大的装甲兵部队,当尖刀打先锋,突破边境后不顾一切向纵深穿插,割裂守敌防线,配合步兵、炮兵合围歼灭敌人。这种设想既有我军传统的穿插迂回打歼灭战的思想(历史上主要使用步兵,现在增加了装甲兵力量),也借鉴了二战德军闪击战的作战模式,并有以往的成功经验为支撑,看上去是相当合理的战术选择。特别是这次作战的纵深较浅,如主攻方向高平战场直线纵深约40公里,实地距离约70公里,装甲兵高速突击几个小时就能完成,给一天时间已算是留够余量了。综合评估上述各种因素,我军指挥层对三天歼灭敌人的战役方案是信心满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呢,中越边境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却极大增加了战役变数。装甲兵进行突击必须要有道路可走,越北地区到处是崇山峻岭,丛林密布,河溪遍野,道路稀少,装甲兵只能沿有限的几条公路前进。越军则占据公路两侧山地制高点,大量配备反坦克火器,层层拦阻我军,制造了重重障碍。战役方案看上去很美,可实际打起后来却艰难万分。

实战中,我军装甲兵部队忠诚履行使命,勇当突击尖刀,引导步兵突破一线敌人阵地,向纵深迅猛穿插。一路上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武装到牙齿的越军进行艰苦搏斗,付出很大代价,步步浴血,顽强挺进。当打到高平城下时,战役已经整整进行了5昼夜,早就超出了指挥层原定打完整个战役的时间。

到了这个时候,上级终于弄清了战场实况,察觉到我军在步坦协同方面欠缺经验,坦克打穿插容易突出于前,步兵速度慢跟不上难以提供有效掩护,因而加大了坦克部队的损失。如装甲兵力量削弱了,步兵攻坚拔点也会遇到很多困难,这都延长了战役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吸取了第一阶段作战的经验教训后,我军及时改变装甲兵的使用方法,不再担任突击尖刀,而是加强了和步兵的协同,不脱离步兵战斗队形,以担任突击火炮的方式支援步兵前进,有效发挥坦克机动灵活、火力支援及时、攻防转换快的特点,一路敲掉越军占据的山头阵地,稳扎稳打,逐点歼敌。如此一来,我军装甲兵的战斗损失大大减少,而取得的战果更大,有力支援了步兵进攻,为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次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装甲兵铁骑驰骋上百公里,支援步兵连克十余个城市县镇,大小作战70余次,击毁敌各种兵器300余件、火力点1000余个,打得越军丢盔弃甲,打出了我军军威,不愧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