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区地形非常复杂,属于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山地广阔,山高在200-1500米,坡度一般在30-70度,谷深林密,道狭弯急,河多桥小,石山成片,可以说险关重重,极为不利于大兵团和重装部队机动。

为了达成快速突击、速歼速回的战役任务,解放军参战部队组成以装甲兵、炮兵、步兵、工兵相结合的快速穿插部队,沿越北边境几条主要公路实施长途穿插,意图快速包围敌省会重镇,歼灭越军有生力量。然而正如前所述,在这种复杂地形上作战,不便于坦克、装甲车战斗行动,展不开,速度慢,观察困难,不便发扬火力,易遭敌反坦克火器袭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军连续打了30多年仗,官兵素质精良,作战经验丰富,打败了很多强敌,成为一支地区劲旅。体现到反坦克方面,越军非常重视,战前有准备,作战有手段,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方法。

越军装备了不少反坦克火器,主要有40火箭筒、反坦克枪、82无坐力炮、冰雹火箭炮、萨格尔反坦克导弹等。在火器配备、阵地构成和火力配系方面,越军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利用反坦克阵地,封锁、压制敌方坦克进攻。越军在重要地段上都构筑有反坦克阵地,兵力以排级为单位,通常一至二个排,实行多层配置,形成远、中、近层反坦克火力控制区,尽量缩小火力死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利用地形设置反坦克障碍物和火力点,以阻打相结合。在坦克易于通行的道路和地段,设置反坦克地雷、陷坑、壕沟、断崖等障碍物,并在附近配置反坦克火器。当敌方坦克因地形阻碍放慢前进速度时,越军集中各种反坦克火器集火射击,有时放前打后,有时拦腰袭击。

三是反坦克编组灵活,三五成群,采取游动袭扰战术。每组二三人,隐蔽在敌方坦克通过的公路两侧和山脚下,利用坦克通过公路转弯处、隘路、上坡、河溪、桥梁等地,速度较慢时突然袭击。有时专打分散坦克,打了就跑,尔后又打,纠缠不休,不易被对方发现和消灭。

四是反坦克与防步兵相结合。即首先以反坦克火力打坦克,迫使乘员下车,然后用轻兵器打击敌乘员。当敌坦克搭载步兵攻击时,首先以轻兵器杀伤坦克上的敌步兵,迫使步坦脱节,然后重点打冒进突出的坦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是近近、侧后打和打观察器材、指挥车。越军对解放军的坦克战斗编号和外形、性能比较熟悉,因此重点打坦克指挥车,以扰乱我指挥。越军还会利用隐蔽地形,在几米、十几米或几十米距离内,从侧后打或专打观察器材,使坦克削弱有效战斗力。

由上述可见,这次作战将会面临多么艰难的形势。然而解放军装甲兵部队迎难而上,不畏牺牲,奋勇突击,击破敌人的重重拦截,付出重大代价,终于插到预定目标,支援步兵完成攻克省会重镇的任务,打出了国威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