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支点,是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近年来,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多措并举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我们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企业‘大课堂’,培养他们多学科交叉的素质和能力,锻炼实践技能。”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现代商务学部主任徐声星说。4月22日,该校现代商务学部前往达米恩科技有限公司(武汉)考察,校企就产品的加工制作流程、国内外销售渠道、电商直播的发展以及相关人员的从业情况等方面展开交流,深入探讨当前企业人才需求结构,挖掘兼具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校企合作项目。

4月26日,该校信息技术学部党总支联合党委宣传部共25名党员前往楚天传媒大厦参观2024年湖北“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引领10周年”主题展,将国家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与学科专业相结合。信息技术学部主任熊才权在讲解时说:“作为信息技术学部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强化自身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运用信息技术保证信息安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保证人工智能安全,积极推动网络空间绿色发展。”

“透过这一枚枚铜钱,一张张纸币,仿佛能看到不同朝代更迭的痕迹,从全新的视角感悟货币的独特魅力。”会计2301班学生闫梦娣参观后感叹道。5月9日,该校数字财会学部联合党委宣传部前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引导学生将学科专业融入数字化技术。

优化专业布局。“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地方本科院校应推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凸显应用型办学特色,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确保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鼓励交叉学科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领域能力。”数字财会学部主任张海波介绍,学部坚持“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武汉、服务湖北,面向全国”的办学方向,大力推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升级方向,广泛开展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深入了解了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基于调研结果,对学科专业进行精准定位,确保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从而凸显应用型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深化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由之路。地方本科高校要积极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共同打造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现代商务学部主任徐声星说。学部积极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室、实训中心等设施,开展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引入案例分析式、模拟仿真式等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领域能力。

建强师资队伍。“加强应用型专业师资力量,高校应当拓宽招聘渠道,主动引入行业内的高水平专家、学者、企业优秀人才,带来最前沿的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促进校企合作,助力专业建设。夯实‘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支持教师到高层级学校学习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实践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机电工程学部主任蒋国璋说,学部通过严标准、拓渠道、抓内涵,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以党建铸师魂,以思政强师风”,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选拔优秀的企业技术人员常驻任教,每年安排教师分批次到企业实践锻炼,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常态运行机制。

完善评价体系。为更准确地评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学校构建了一个全面、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积极引入企业、行业专家、校友等,丰富评价内容,注重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除了传统的笔试、面试等,引入项目评价、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评价方法。学校牢牢把握“三个结合”,即个人素养和专业能力结合、教学过程和最终结果结合、社会需求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多角度评价、引导和塑造专业扎实、技能过硬、能力卓越,具有创新意识与使命担当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考核评价改革铸造灵魂。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校长韦一良表示,学校一直以来致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服务质量,强化“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促进企业岗位与学生需求精准对接,注重在专业布局、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探索,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陈彭、苏祖安、徐声星、熊才权、张海波、蒋国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