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本头条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搬运必追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野生海参资源越来越匮乏,海参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促使我国海参养殖业飞速发展,海参属温带品种,主要分布在我国辽宁、山东、河北、江苏等地。

在我国海域约有140种海参,超过20种可食用,其中以刺参品质最好,随着全球海参自然资源日趋枯竭与国内海参消费持续增长,我国刺参养殖呈现迅猛发展态势,刺参现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

本论文将对我国刺参养殖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将探讨刺参养殖业的现状、问题和前景,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和发展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刺参养殖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苗种问题全人工育苗成功解决了海参养殖的苗种数量问题,但随之而来的苗种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养殖者。育苗生产不规范,造成苗种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了海参养殖生产的全过程。

环境问题首先是选址问题,没有根据海参生物学特性选址,特别是忽视了污水污染、无大量淡水流入、有适宜的生长环境等自然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是池塘建造不合理,池形设计不科学,容易产生死角,甚至有的池塘形成了“盘子底”或楔子形池塘,不利于水体交换。

池塘深度不够,在夏季高温季节不能有效地减缓日光照射,抑制水温升高,冬季不能防止水温突变对海参的不良影响;配套设施不全,有的海参养殖池进、排水口共用,不利于水体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是虾池改造的养参池没有清除池底的污物、杂物,特别是没有清除丝状藻,在沉积物较厚的地方没有翻耕曝晒或反复冲洗以促进有机物分解排出,容易引起水质败坏;新建养参池也没有经过浸泡冲洗和阳光曝晒以清除土壤中的有害析出物,为有益生物的繁殖创造条件。

放苗密度问题有些养殖者为了追求高利润,盲目加大投苗量。如体长为2cm~3cm的参苗投放密度以8000头/亩~15000头/亩为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有些养殖者投放密度达到5万头/亩~6万头/亩,大大超过池塘承载能力,池塘生态环境恶化,加大了海参生存压力,也是海参在1-2个养殖周期内就发生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饵料单一,营养不足问题,人工养殖海参密度较大,仅靠天然饵料生物不能满足海参生活、生长的需要。投喂饲料的品种过于单一,造成海参营养缺乏,体质下降;过度投喂又影响养殖水质,恶化海参生活、生长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养殖水体水质对海参养殖的重要性

俗话说养参先养水,好水养好参,水质对养殖刺参来说非常重要。水产养殖中水质的好坏,不仅影响刺参的生长性能,还影响作为刺参食物的铒料生物组成。

所以要想获得优质高产的养殖效果,调节好养殖水质是很重要的。衡量养殖水体水质的指标主要有pH、COD、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H值能影响和改变水中胶体的带电状态,导致胶体对水中一些离子的吸收或释放产生变化,从而影响池塘施放无机肥料的效果;pH值还影响水中氨和铵离子的平衡,从而使水质表现对海洋生物不同的毒性。

pH水平过低或过高不仅会影响刺参生长,而且会对机体的内环境和血液机能等产生毒性效应,严重时会致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刺参从一个水体快速转移到pH值差异很大的水体中,即使第二水体的pH值处于该品种的耐受范围之内,也可能导致刺参的休克和死亡。

pH值的降低或升高,对刺参都有直接的损害,池水最适宜的pH值范围是:鱼类为7.5~8.5、虾类为7.8~8.6、河蟹为7.6~8.0、海参为7.9~8.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参消化酶生理

海参无特化的消化腺前肠和中肠起到相应消化腺的作用,但其消化道内含有多种重要的消化酶类。消化酶辅助刺参消化食物,其活性对刺参吸收和利用食物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刺参的生长。

目前在海参消化道中发现的消化酶主要有蛋白酶、酯酶、脂肪酶、糖苷酶(褐藻酸酶、淀粉酶、纤维素酶、二糖酶、蔗糖酶等)和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其中研究较多的是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褐藻酸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刺参对不同养分的消化能力可由消化酶活力表征。影响刺参消化酶活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环境因子、发育水平、微生态制剂和季节等。首先,温度和pH是影响消化酶活性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温度和pH对海参肠道中的消化酶活性具有明显影响。研究了盐度对刺参肠道各种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除了脂肪酶,盐度对消化酶活力具有显著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盐度为30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最强;而盐度为26时,纤维素酶活力最强。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幼体及不同规格大小的刺参,肠道中消化酶的活性也不同。

研究测定了刺参不同发育阶段(耳状幼体、樽形幼体、五触手幼体和稚参)肠道中4种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褐藻酸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发现这几种消化酶在刺参不同发育阶段有着不同的活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应用非常广泛,对消化酶活性也有一定的影响。袁成玉等以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和复合菌(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制剂,喂养刺参。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提高幼参的消化酶活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参的特殊免疫防御机制

海参属棘皮动物,缺少获得性免疫体系,其体内免疫反应可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 疫。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关系密切,体液因子由血细胞合成并释放,细胞反应受体液因子介导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体腔细胞主要存在于体腔中。因为人们对刺参体腔细胞的观察方法和分类的标准 不同,其种类分为许多种。

依据体腔细胞的存在形态不同,最先将棘皮动物的体腔细胞分为 6 种类型:祖原细胞、吞噬变形细胞、球形细胞、振颤细胞、血细胞 和晶体细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体腔细胞的显微水平分析则认为,海参体腔细胞含有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无色桑椹细胞、纺锤细胞、血细胞和结晶细胞等。

研究仿刺参与瓜参时,认为体腔细胞可分为祖原细胞、变形细胞、有空泡细胞、小桑椹细胞、 桑椹细胞(I 、II 和Ⅲ型) 、晶体细胞和振颤细胞。借助电镜观察和细胞化学反应,将刺参的体腔细胞分为大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透明细胞、淋巴样细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生态制剂是由天然环境中分离、鉴定或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组建的益生菌,经培养、 扩增、加工处理等特定工艺制成的微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以其天然、无毒、无副作 用、无残留等诸多优点成为发展绿色动物性产品和替代抗生素首推的饲料添加剂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处于正常生理状态时,水生动物消化道中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能够作为优势菌 群维持消化道内的菌群平衡。

但在胁迫条件下,菌群失衡或致病菌滋生,造成动物的消 化吸收能力降低、营养吸收欠缺,导致有关疾病的爆发。

微生态制剂能促使益生菌定植于肠道,成为优势菌群,建立平衡的肠道微生态环境,使机体达到正常的生理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质改良:在放养前 3d ,用 EM 菌 100 倍稀释液泼洒水面。放养后,视水质情 况,每 10-15 d 使用 1 次,用量为 2-3 ml/m3。

拌饲投喂:由于鱼饲料为颗粒状,可用 200 倍的 EM 菌原液稀释液喷洒饵料,喷湿为度,现配现喂,以免散开。

有机肥的处理:要投入水体的有机肥应先用 EM 菌原液处理, 发酵后方可投入 水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环境处理:在池塘放水前 1 周,用 100 倍的 EM 菌稀释液代替石灰等均匀喷洒 塘底,净化环境。放养前 3d,用 EM 菌原液稀释液泼洒水面。

以后每 10-15d 使用一次。 水质较差时可适当加大用量或缩短间隔使用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鱼饲料的加工:把 EM 菌原液加清水兑成 100 倍稀释液后,与粉状的饲料一起 搅拌均匀,成团状饲喂。

水产品保鲜:每隔 1-2d 喷洒一次 500 倍的 EM 菌原液稀释液,可有效延长水产品活鲜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章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两种EM菌剂对幼刺参的免疫及抗病力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EM菌剂对刺参体腔液中相关免疫因子活性的影响效果不同。

但两种EM菌剂均能不同程度地诱导刺参体腔液中相关免疫因子活性的提高,提高刺参的免疫水平,增强抗病力。其中工2-L组较其他实验组相比,效果较好。

我国刺参养殖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需要充分认识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养殖管理和技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双重目标,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有效的管理,刺参养殖业有望继续壮大,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