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

我常去神保町的旧书店去“淘宝”和“淘金”,也频繁“光顾”日本各地大大小小的书店。令人感到“见怪不怪”却又“放不下”的,是遍布其中的《论语》。

别说是外国人,我敢说,在电子化和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对相当多的中国人而言,作为“老祖宗”的孔子和闪耀着思想光芒的《论语》,恐怕也正在弥漫一种“熟悉的陌生感”,面临传统文化传承和思想接力的大课题。

话题回到日本人和《论语》。日本对这本书的推崇,超乎一般的想象。如今流动在日本书市上的《论语》,从多啦爱梦的动漫版,到小学生专用的图解版,再到企业从商人员的教养入门指南版,一个字,多!也难怪,《论语》对日本思想史的影响,几乎贯穿始终。追溯起来,作为日本最早的史书,奈良时期的《古事记》就对《论语》传入日本有记载。其认为,朝鲜半岛百济学者“和迩吉师”,也就是中国所称的“王仁”首次将《论语》献给应神天皇。不过,也有国内学者结合《三国史记》中“百济开国已来,未有以文字记事。至是,得博士高兴,始有书记”等关于百济何时以文字记事的记载,以及被视为与《论语》一起带入日本的《千字文》的成书时间考究后指出,《论语》是否经百济传入日本值得再商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反过来想,日本古书为《论语》留足位置,这本身不就证明了一切吗?单在这一点上,似乎时间考证也不显得那么重要了!不管怎样,确凿的史实是,日本皇室早在最初就将《论语》作为宫中的教材来使用,而这种影响一延续就是上千年。如果自行脑补日本皇子们在宫中“习典籍”的场景,或和中国历史剧中呈现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说起古代日本对《论语》精神在政治和社会建设领域的运用,就不得不提到圣德太子。这位因“十七条宪法”而著称的政治家,就引用《论语·述而篇》中的“以和为贵”作为第一条里的重要内容。“十七条宪法”作为日本法制史第一部成文法典,对其具有里程碑意义。开篇明义之处即对《论语》加以引用,足见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社会开化和国家体制形成的核心影响力。圣德太子大量派遣遣隋使,重视向中国“求学”,无疑也是日本皇室和社会学习《论语》成果的积累,是一种文化吸收后的“顺理成章”,《论语》也成就了中日思想文化的高端互动。更耐人寻味的是,在1984年“福泽谕吉版”之前的一万日元纸币上,印着的正是这位圣德太子。这里头,也有日本社会“向前(钱)看”背后追崇的“精神内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史学家意识到,《论语》博大精深,“和”的精神并非占据核心位置。我认为,“十七条宪法”单单取用“以和为贵”,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体现了日本拥有很强主观能动性,善于进行改造。日本对《论语》的学习方式,对于观察和了解日本的“改造力”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这一点,也体现在其他具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身上。比较突出的是“战国三杰”之一的德川家康。这位政权传了14代、持续200多年的英雄人物,不仅仗打得好,书也读得深。读什么?依我看,德川家康是妥妥的《论语》忠粉。德川家康的言行录《披沙拣金》中记载,《论语》位列在其追崇的中国书籍之首。这也决定着,对中国儒学思想的学习,贯穿其一生。

在日本的日光、上野等多地的“东照神宫”里,到处都能看到德川家康的“训条”,其《神君遗训》作为他处世之道的集大成之作,《论语》的精髓透在字里行间。例如,“人的一生犹如负重担而行远道”源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责己不责人”取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内容,“忍耐是安全长久之基;怒为大敌”也有着十分鲜明的“克己复礼”的内涵投射。如此等等。

回顾德川家康人生轨迹,其治世和理政的思想开篇离不开和日本一代儒学名家林罗山的历史“邂逅”。在师傅的引荐下,后来成为“御用学者”的林罗山,以23岁的盛世才华在京都二条城和德川家康相识。从“德川公”的人生之道受到日本社会后世尊崇来看,说这次“君臣之见”具有决定意义并不为过。今天,到日本岐阜县下吕温泉,会在当地看到林罗山的雕像,会让人追忆,《论语》在很大意义上让德川家康没有囿于一名“穷兵尚武之徒”。更会让人感叹,研究中日思想文化交流史,这些细节绝不容错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论语》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既有传统性,又有发展性。日本是一个尊重传承的社会。在江户时代,与《论语》有关的训蒙启示书籍超过100种,各地纷纷设立“学问所”,藩士及其弟子学习“四书五经”成为流行。更令人惊讶的是,今天的日本,在一些城市依旧保留着对《论语》的热爱和推崇。最为有名的,当属佐贺县多久市。人口仅有2万的这座小城,却因办《论语》大赛、学校覆盖式教授《论语》闻名日本。当地政府还通过成立专门组织,连年举办以《论语》为主题的文化纪念活动,推广文化品牌,既好玩又深刻。江户时代流传着的那句“多久的小麻雀,正在唱《论语》”就是生动的历史和现实写照。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再到当地的“孔庙”多久圣庙去看一看,你会发现,一直在“登大雅之堂”的文化互鉴,竟然以如此不为人知的方式接入日本的地气。

《论语》在日本社会的“一席之地”,耐人寻味。搁笔之际,我首先想到的,是“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时代再变化,它仍值得两个国家更好地共享。(2024年5月11日写于中国安徽亳州宾馆6481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