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本回忆录,以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反映了解放军原广州军区陆军第42军125师步兵374团3营参战的全过程,由战时3营的主要干部牵头组织,整理资料并撰写完成,并请原北京军区司令员李新良上将(战时为第42军125师副师长,下到步兵374团加强指挥)作序,成为了一部优秀的战史纪实作品。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前,步兵374团奉命从乙种步兵团扩编为甲种步兵团,补充了1200余名新兵和各种装备,并进行了一个多月的临战训练。尽管如此,干部新、战士新,没有实战经验,对地形、敌情不熟悉等短板仍然存在,全团面临着严峻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广州军区的作战方案,第42军125师配置到广西边境水口关地区,从正面突破敌防御,向复和、东溪、广渊发展进攻,配合军区主力围歼高平地区守敌。其中步兵374团担任正面主攻任务,加强部分炮兵、装甲兵等力量,首先突破巴望河屏障,然后沿3号公路向复和县城实施主要突击。

复和东南地区为越军的重点防御方向,部署了高平省地方部队3个步兵营、1个混合炮兵营和特工、民军等部,总兵力约1个加强团。越军在复和周围地域大修防御工事,沿水口关当面依托地形设置了三道防线,配置兵力火器,形成支撑点式环形防御,并在主要道路附近广布雷场和障碍。复和地区越军虽然是地方部队,但作战经验丰富,熟悉当地地形,很不好对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起攻击时,步兵374团在第一梯队展开2个步兵营,从正面强行突破敌人防线。其中步兵3营配置在团右翼,由营长胡建军、教导员吴茂填率领,并有副团长杜尊则、副政委于泰春加强指挥,架桥突破巴望河,并沿公路右侧攻击拔点,配合团主力向复和县城推进。《犁与剑——步兵374团3营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纪实》,正是围绕着3营的浴血奋战而推进情节,一路征战,渐入佳境。

在此次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步兵374团3营披坚执锐,猛打猛冲,先后进行大小战斗30余次,攻占敌主要阵地20余个,摧毁敌火力点120余个,打通了水口关至复和、格灵的通道,共毙敌210余人,伤敌400余人,俘敌中校军官以下20余人,缴获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一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后,3营荣立集体一等功,7连荣立集体一等功并被广州军区授予“突击英雄连”荣誉称号,8连、9连荣立集体二等功,炮兵连荣立集体三等功,9连1排长庞卓勇被广州军区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等。

《犁与剑——步兵374团3营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纪实》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全面回顾了步兵374团3营担负生产、临战训练、作战准备和奋战越北的全过程,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史实性与可读性兼具,热情讴歌了我军指战员胸怀祖国、服从命令、英勇作战、无私奉献的崇高情怀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我军战史又增添了宝贵财富。

让我们向“新一代最可爱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