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主要症状为眼睛闭合欠佳、口角歪斜、流涎,是茎乳孔节段的面神经产生炎性反应引起。在临床上面瘫的发病率高达0.02%~0.03%,而据流行病学调查可知,我国年发病率为0.042%以上,与欧美国家的年发病率相比,高0.02%以上。现代医学认为,病毒感染、受寒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血管痉挛引起面神经水肿是周围性面瘫发生的病理机制。西医治疗本病尚无特效疗法,一般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不仅不良反应大,疗效也不显著。中医学对于周围性面瘫的病因认识明确,治疗方法较多,临床效果较佳,研究中医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重要意义。

1 病名溯源

周围性面瘫为现代中西医共用病名,古人也称之为“卒口僻”、“口眼歪斜”、“口涡”等。如《灵枢·经筋》载:“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治在燔针劫刺。”其所述症状与面瘫临床表现极为相似。现代医学中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及腮腺炎、中耳炎、乳突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颅后窝病变和颅脑外伤等疾病引起的面神经麻痹均属于周围性面瘫范畴。

2 中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周围性面瘫是以单纯的一侧面部筋肉麻痹、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疾病,中医学病名为“歪嘴风”、“口眼歪斜”、“口歪”、“吊线风”。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的青壮年为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秋两季发病较多,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该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炎、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属“痹证”、“中风”,认为其病机是患者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阳明、少阳经等面部经络易遭受风邪乘虚侵袭,进而导致经脉的经气不畅、失养,肌肉弛缓不收,而使面部神经无法对相应的肌肉运动发挥支配功能而出现面瘫。认为面瘫是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并把面瘫分风寒袭络型和风热袭络型,其中风寒袭络型面瘫发病率高,占发病人数的90%。祖拉叶提·玉素甫等认为面瘫的病因病机是过度劳累、脉络空虚、躯体正气不足以及寒邪、风邪等侵袭致面部气血痹阻、经络失调、气血津液不足和筋肉纵缓不收等。从上可见,导致周围性面瘫的病因是正气不足,风寒风热之邪侵袭人体,导致面部经脉经气不畅,经脉失养,面部神经失去对面部肌肉运动支配功能所导致。临床上多见面瘫患者劳累,正气不足,易感外邪,而导致本病发生,故在治疗过程中调护正气对于本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3 小续命汤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

小续命汤最早记载于两晋、南北朝时期陈延之的《小品方》,用于治疗中风,《小品方》对于小续命汤的详细记载因历史原因早已散佚,但其佚文散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中,文中记载小续汤:“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惚惚,精神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该方治疗中风效果显著,被广泛运用,在当时被称为“诸汤之最”,故小续命汤最早可追溯至两晋时期;而现使用具有代表性的方组成最早出自《千金要方·卷八》;在明代的《本草纲目》中亦有记载,运用小续命汤加减治疗筋脉拘挛、言语不利之中风病及脚肿面肿、水泄痔血、风湿腰腿痛等症;清代医家汪昂曾说“小续命汤……通治六经中风,喁邪不遂,语言蹇涩及刚柔二痉。亦治厥阴风湿……此方今人罕用,然古今风方,多从此方损益为治”,可见小续命汤在古代是治疗中风病的重要方剂。

小续命汤由麻黄、防风、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川芎、杏仁、附子、生姜等十二味药组成,具有扶助正气、祛风化痰、疏经通络、温阳利水等功效。主治正气内虚、风邪外袭所致之疾病。从上述对周围性面瘫的病机分析可知,周围性面瘫病机为正气不足,寒邪、风邪等侵袭致面部气血痹阻、经络失调、气血津液不足及筋肉纵缓不收,与小续命汤主治证候相同,可谓方证相应。现代亦可见大量文献报道运用小续命汤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如闫会芳报道:研究中治疗组通过口服中药、针刺治疗后治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医对照组,说明小续命汤加减中药可显著提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愈率。卢顺清通过对大量临床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小续命汤配合针刺治疗面神经炎可以明显缩短治疗周期。何可旺等选用针刺联合小续命汤加减治疗急性期风寒型面瘫,能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治疗作用,从而使风邪得祛,络脉得通,风寒得散,面部气血调畅,脉络得养而达到治愈面瘫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运用。由此可见,小续命汤加减治疗周围型面瘫疗效较好,对于周围性面瘫可从病因上治疗,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4 子午流注针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治疗面瘫的方法较多,包括药物治疗、红外线治疗、针灸治疗等,不同的方法对面瘫的疗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若治疗不当还会出现副作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安全、疗效好,成为周围性面瘫的首选治疗方法,林荣枝认为针灸治疗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可以促进气血的通畅,防止病邪内侵、祛邪扶正补虚,应用在面瘫患者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子午流注是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66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溜荥、注俞、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道理,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来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针刺取穴法。依据开穴方法不同,可分为纳甲法、纳子法与养子时刻注穴法三种。从上述子午流注定义可知,子午流注针法即是天人合一理念重要体现,人体的经脉气血会受时间空间变化而产生盛衰的变化,子午流注法是以时间为条件,根据人体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原理,计算出某日某一时辰的开穴,通过针刺所开穴位,达到治疗疾病或加强治病效果的目的。曹大明认为人体内气血、阴阳的盛衰变化受自然界的影响,也随之进行着有规律的变化才能与之相适应,这才是“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按时取穴法中时辰概念的本意。此观点佐证了笔者上述对子午流注针法论述的合理性。

笔者在临床中治疗周围性面瘫,根据上述子午流注针法原理采用子午流注纳干法与纳支法交替使用,以子午流注针法按时所开穴位为主穴,以阳白、四白、地仓、颊车、翳风、合谷、下关、牵正等为辅穴,诸穴配合不仅可疏风散邪、通经活络,改善局部症状,还能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效果。

5小结

周围性面瘫是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外邪乘虚侵袭,导致经脉不畅,气血痹阻,肌肉弛缓不收,面部神经无法对相应的肌肉运动发挥支配功能所致;小续命汤具有扶助正气、祛风化痰、疏经通络、温阳利水等功效,根据临床症状随证加减,对于周围性面瘫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中医对周围性面瘫辨证分型可分为风寒阻络、风热袭络、痰湿郁阻、气虚血瘀四种类型;小续命汤由麻黄、防风、防己、人参、黄芩、桂枝、甘草、芍药、川芎、杏仁、附子、生姜等十二味药组成,在临床运用中:

  • 对于风寒型可减黄芩、人参;

  • 风热型可减麻黄、桂枝、生姜、人参,加僵蚕、银花、桑叶等;

  • 对于痰湿型可在原方基础上加制白附子、天南星、夏天无、白芥子等;

  • 对于气虚血瘀型在加重黄芪、党参剂量的同时可加桃仁、红花、地龙、全蝎等;

子午流注纳甲法是依据十二正经经气流注顺序规律取穴,在开穴时施以针刺,起到调理阴阳、防病治病作用,是某时刻的最佳取穴方案,取一穴而通治十二经之病。有临床报道,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种广泛,对面瘫、中风后遗症的疗效尤其显著,早期治疗教果更佳。由此可见,小续命汤与子午流注针法配合使用治疗周围性面瘫,可以加强治疗效果,不仅缩短病程、改善症状,同时调理患者脏腑功能,从根本上杜绝本病复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