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4年第三十三期(总第803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关于台湾与大陆在日常用语中的差异问题,又因为一些新闻事件成为热点。网友们注意到原来同样使用汉语,但台湾和大陆之间,存在很多用语的差异。

比如,台湾说“大概”,大陆用“估计”,台湾说“阴谋”,大陆用“猫腻”,台湾说“影片”,大陆用“视频”等等。

这本是语言中特别常见的现象,但是,在某些网友的讨论中,却有意无意地把这些词语做了区分和界定,认定某些就是台湾用语,某些是大陆用语,似乎两者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高墙,甚至要有意为两者之间建造这样一堵高墙。

由于历史、政治、文化、地域、乃至国际交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台语和普通话,虽然都是汉语,但却在发音以及用词上存在很多差异。一方面,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不仅仅是两种语言存在诸多差异,就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之间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另外一方面,不要总是为这些差异上纲上线,把很多词语的使用政治化,既没有任何必要,也不符合客观事实。

其实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讲,关注词语使用的差异,品味各自的优长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试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同一个汽车品牌,大陆叫奔驰,而台湾叫宾士。虽然都是音译,但是侧重点却不同。“奔驰”给人的感觉是在强调速度,而“宾士”则给人一种顾客体验至上的印象。

同一个地名,大陆叫佛罗伦萨,而台湾则叫翡冷翠。佛罗伦萨看起来更像一个外国地名,单看每个字都看不出是什么意思,但符合大陆音译地名的规则。翡冷翠则不同,让人觉得这不是一个洋地名,而是一个中文名字,给人很多美好的遐想。

英文名为Blogger,但大陆译为博客,台湾则译为部落格。其实功能都是那个功能,但给人的联想却不大相同。前者给人的感觉是这个人“博古通今”,是要重在展示,而后者则给人的感觉是“此树是我栽”,这个地方我说了算,重在个人的记录。

大陆说“发短信”,台湾则说“传简讯”,使用动词不同,大约与之前的电报时代的表达不同有关。短信和简讯则近乎于同义词的替换。

除了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词语表达之外,也有一些情况,虽然使用的是同一个词语,却偏偏表达不同的意思。比如,窝心,在大陆常常指受到委屈或侮辱后不能表白或发泄而心中苦闷,而在台湾意思却恰恰相反,窝心是贴心,是让人感觉到舒适温馨的意思。不过,最近大陆,尤其是网络交流中也有这种用“窝心”表达贴心之意的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是不是所有的词语都能这样完全无障碍地替换使用呢?也不行。有一些涉及政治表达的词语,就会出现严格的区分,不能随便乱用,基于人所共知的原因,这里就不举例子了,但这样的用词只是极少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在语言表达上共性是主流,而差异则是支流。中华文明的大河,要想源远流长,不能只有主流,也要有支流。支流互相交错,汇入主流,有时候又从主流中岔出去,甚至最终消失,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词汇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有些词汇是全体共用,也有一些词汇只是局部使用。有时候局部使用的词汇,慢慢融入主流,成为共用的词汇,也有一些时候,原本是共用的词汇,却慢慢被析出,最终被淘汰,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最后,重申题目所表达的基本认知:台湾与大陆,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语言高墙,更不必试图建造这样一堵高墙。

我的视频号,最近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减法教育》,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