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知味,岁月沉香。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更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传统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些年,自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自然科普图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古诗词遇见时令风物》这本书,讲述的是中国古典诗歌与时令风物的紧密关联。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不同的时令有不同的物候特征,动物和植物都会体现出不同的生命形态。而有人类参与的时令风物,显得更加多姿多彩。中国的古人很善于观察这些,并且把这些观察的结果融进了歌谣和诗赋。

时令和风物是自然的、科学的,更是诗意的、美好的。春天,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繁盛,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唯美,是“春光懒困倚微风”的慵懒;夏天,是“破来肌体莹,嚼处齿牙寒”的清凉,是“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的鲜美,是“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的舒展;秋天,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意境,是“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的天真烂漫,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意深情;冬天,是“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的风雪洗礼,是“檐飞数片雪,瓶插一枝梅”的惬意陶然,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成熟丰收。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令风物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又绝不仅仅只限于农耕稼穑的范畴,更可贵的是其体现出的精神价值和意义。时令风物中蕴藏着中国人的时间智慧,蕴藏着传统文化的诗意哲学。本书的语言生动浅显、平易近人,作者娓娓道来,就像讲述一个个关于时间、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故事,在知识科普中,为我们展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比如,作者在《小满诗话》中说:“‘小满’,这个词本身还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哲理。我们常说‘物极必反’,满招损、谦受益。凡事千万不要‘大满’,不要忘乎所以。”这是对中国人独特品质的诠释;小满节气的代表性风物枇杷,作者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我也曾像杨基一样,在初夏时登过天平山,当时草木繁盛,杜鹃、紫藤、蔷薇灿烂得一塌糊涂;四周群山连绵起伏,山色郁郁葱葱:淡淡的云雾随意飘荡,笼罩在山尖和山腰。正是在这个楝花如紫雪的时节,天平山的枇杷成熟了。这就是初夏小满,这就是南风四月,我们看见粮食,看见繁花,也看见果实。”散文诗般的语言让我们放下了信息垃圾和世事喧嚣,沉下心来去体味节气的智慧、诗词的美妙。

本书还是一本优秀的融媒体读物。为了激发青少年学生的阅读兴趣,本书在媒体融合上也下了一番功夫:一是为学生提供《诗人眼里的一年四季》视频课程,通过动画形式形象呈现诗中的景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加深学习印象;二是提供诗词常识测试,读者可以通过在线趣味测试检测自己的知识储备;三是全书诗词均录制为音频,扫码即可收听;四是提供线上读者交流圈,读者可以发布阅读笔记、分享阅读感受,方便作者、读者、编辑之间进行线上交流。通过选择并设计不同的融媒体表达方式,增强了本书与读者之间的互动,真正让纸质图书“立”了起来。

读书何为?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中获取一种超越的人格境界,不被世俗牵缠、不因外物悲喜,最终达到“随处风波只宴然”的生命状态。而这正是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