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辰冬其峰写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庚辰冬其峰写意

作画要在“有意无意之间”,“有意”是指安排、组织、刻画的着意处,“无意”是指在效果上让人家觉得是无意的。或者说是“有意以处之,无意以出之”。“有意”过火,就是做作,做作的东西当然不自然。“无意”就是要求自然,要求没有人为气,所谓“浑如天成”。古人还有“无意为上”“不着意”等说法,都是“若似无意”、自然而然的意思。

——《论画手稿》

凡治艺求新者,必先不伦不类、非驴非马,后乃骡子生焉。骡者,其驰不及马,登亦不如驴,然力大善驮,亦驴马所不及也。

——《论画手稿》

孙其峰  回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 回眸

做人处世不可“打马虎眼”,但画写意画却可打马虎眼。例如远处某些看不清的景物,你“认真”刻画清楚,就会失真,最好用打马虎眼的方法处理,不信你试试看。

——《论画手稿》

凡作画应“浑”处,不可强求其“清”,反之亦然。妙在清浑互衬、相反相成,方为合作。

——《论画手稿》

画固不能悖于物理,然苛求物理、置画理于不顾者,非知画者也。

——《论画手稿》

孙其峰  梅林凝望双宿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 梅林凝望双宿飞

或见画雪竹者,墨染其外,粉涂其内,墨粉间杂,狼藉满纸,岂复有雪哉!盖画雪贵在“计白当黑”“以有画无”“借地为雪”方为上乘。

——《论画手稿》

有笔墨处是画,无笔墨处亦是画,有无相发,虚实相生,使观者但觉处处皆画,无复有纸。

——《论画手稿》

夸张与变形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取神”。中国传统说法叫做“夸不失实”。

——《论画手稿》

孙其峰  和平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 和平颂

“弱”、“乱”、“死”(不生动)、“粗”等等,是一切治艺之所忌。如“弱”,画画不能弱,唱歌、表演也都不能“弱”,弱就缺乏生命力。再如“乱”,画面不允许“乱”,唱戏的舞台场次也不可“乱”。文章也一样,要条理清晰,不可“乱”。“死”在国画上或叫“刻板”“刻露”“僵死”等,在戏剧的表演上也与绘画差不多。“粗”是“精”的反义词,什么艺术都不可“粗糙”,艺术就是需要精。当然,这里所说的“粗”与风格上的“粗放”不是一回事。

——《砚畔随想》

一瞥的印象,是写意的根据;凝神地观看,则是工笔的所本。写意画是远距离的印象,工笔画则是近距离观察。

——《砚畔随想

孙其峰  白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 白鹰

虚与实是国画中最重要的一对矛盾。实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实得过了“当”,或把虚取消,就不成为画了。当前的不少作品,就把虚给取消了,使人看了喘不过气来,甚至感到是黑纸一张。

虚实在中国文化中是一对高层次的“相反相成”概念,是高度抽象的。兵家、医家(中医)也都用这对矛盾。具体到一幅画,它可以是“有与无”“多与少”,也可以是“强与弱”“明与暗”,还可以是“疏与密”“聚与散”,也还可以是“详与略”“清与浑”等等。谁要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指过头的那种强调)纵然取得与众不同的效果,也只能是一幅失败的作品。

——《砚畔随想》

人物画变形虽然与“整形”术不尽同,但总还有共性,即都要把人“变”和“整”得更好。如果越变越坏,越整越坏,那还整个什么劲,变个什么劲?

——《砚畔随想》

孙其峰  沙暖睡鸳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 沙暖睡鸳鸯

作画,最难的是处理“相反相成”的关系。用笔上的往来、顺逆、中侧(锋)、转折、提按、方圆、强弱,用墨上的浓淡、干湿,构图上的宾主、开合、纵横、平奇、繁简,处理上的争让、泄堵、虚实、清浑、有无、多少、轻重,色彩上的厚薄、浓淡等等,无一不是相反相成。“相反相成”,就是让相反的东西相互“成全”。

——《砚畔随想》

画面的大关系,是由一切小关系汇总而成的。因此,在处理小关系时,都要从大关系来考虑,切不可把眼光局限在小关系上,因小失大,因局部失去整体。

——《砚畔随想》

孙其峰  胜日寻芳洛阳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 胜日寻芳洛阳春

胆与识缺不可。徒有胆而无识者,胆大妄为,终无大成。反之,有识无胆,因循守旧,或甘为造化之奴,终生不能自运。

——《砚畔随想》

科学求真,不能任意;艺术重美,以意为之。其道非一,不可以此责彼也。

——《砚畔随想》

论画不要只去注意画的“对”或“不对”,更要去论画的“好”或“不好”。艺术与科学不同:科学上“对”的就是“好”的;艺术上“对”的不一定是好的,“不对的”也许同样好或者更好。从生物学上讲,孙悟空是“不对”的,但作为艺术形象,它却是“好”的。

——《砚畔随想》

孙其峰  锦上添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 锦上添花

不要让自然科学(如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等)去管艺术,只有艺术家的心源(大脑)才是艺术的真正管理者。

——《砚畔随想》

写实不是“照镜子”;变形,不是照哈哈镜。

——《砚畔随想》

造化无限,笔墨有限。画者以有限写无限,故画以简为尚。简者非不足,乃以少当多也。

——《砚畔随想》

孙其峰   巧雀鸣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 巧雀鸣春

余尝将民间成语“貌合神离,似是而非”八字,戏反其意为“貌离神合,似非而是”以论写意画,且自谓与古人之“遗形得神”“离象而求”诸语有合。

——《稍纵即逝》

中国画的“黑”“白”二字不是指两种颜色而说的。“黑”“白”在中国画论中,不是指具体的什么事物,它是“形而上”的,不要把它看作是“形而下”的,要从哲学的高度去理解它。

——《稍纵即逝》

作画(指有主题思想的画)既要“心中有数”和“胸有成竹”,又要能够随机应变。前者是战略思想,后者则是战术上的灵活运用。

——《稍纵即逝》

画面的处理(或称之为收拾、润色等)不要处处“到家”。因为处处“到家”会给你带来不到家。

——《稍纵即逝》

孙其峰   巧雀鸣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 巧雀鸣春

熟练度对书画的创作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但不能把熟练度与艺术水平混为谈,因为确实有熟练度不高而艺术水平不低的作品。但必须看到,艺术史上的诸多大家如任伯年、吴昌硕以及近人黄胄、徐悲鸿、叶浅予等等,都有较高的熟练度。熟练度与他们的艺术成就是密切相关的。京剧中的武打,如果熟练度不够,那就不堪想象了。从这里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凡是某种艺术品类中,含技术比重越大,那么它对熟练度的要求就越高。

——《稍纵即逝》

孙其峰  报春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 报春图

古人早就把“形与神”当作对立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

看待。他们既指出了形与神的对立关系,也肯定了二者的统一关系。所谓“形神兼备”“形神备赅”,就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的简要概括。

——《传统绘画中辩证法的运用》

石涛画语录提出“运情摹景”,就是要把写景与运情结合起来。只“摹景”会陷入自然主义,只“运情”恐怕也会变成了主观主义吧。“运景摹情”之论,包含着辩证法的精义。

——《传统绘画中辩证法的运用》

孙其峰  春在枝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 春在枝头

“得心应手”或“心手相应”是运用辩证法的另一方面。所谓“心”即是绘画的主题思想(也包括预期的一些笔墨效果等),也就是“意在笔先”的“意”字;“手”是指表达主题思想的技术。心与手是有矛盾的,但在创作上二者必须得到统一,“得心应手”正是把矛盾统一起来的正确方法。古人也有把“得心应手”称为“意到笔随”的。这一提法,不仅为“得心应手”作了注解,同时也指出了“笔”要服务于“意”的主次关系。

——《传统绘画中辩证法的运用》

孙其峰  春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 春晓

传统画论要求“远看”要有“气势”(即整体感),“近看”要有“笔墨”(即细节笔墨组织),要气势与笔墨统一,整体与局部统一,笔墨服从气势,局部服从整体,最后取得“一气贯注之势”,如“天成”如“铸就”的一般(清沈芥舟语)。运墨的过程,也有气势与笔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问题,“大胆落笔与细心收拾”正是这种关系的概括。“大胆落笔”意味着气势和整体把握,“细心收拾”指笔墨的运用和局部的安排。所谓“收拾”,必须是在“大胆落笔”前提下来“收拾”,也就是上面说的笔墨、局部服从整体气势。

——《传统绘画中辩证法的运用》

孙其峰  松鼠红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 松鼠红果

晚年我逐渐搞通了一个东西,就是艺术上的“关系学”,包括书法、绘画、篆刻的关系等等。这个关系学的核心,就是古代先哲们讲的“相反相成”。用墨上的浓淡、干湿,用笔上的轻重、提按、中侧、刚柔、方圆,构图上的有无、聚散、上下,颜色上的冷暖、厚薄,等等等等,都无不体现着相反相成的道理。我听一段京戏,眼前就会出现抑扬顿挫的书法笔象;看一折京剧武打,脑海中就会有擒纵跌宕的书法笔意。从世间的万事万物,也都可悟出书画的墨象意蕴。我建议大家多读一些哲学方面的书,懂得辩证法,明白中国太极图的奥义,这很管用。

——王德志整理《孙其峰先生谈艺录》

孙其峰  水禽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 水禽图

有句成语叫“难能可贵”,但“难能”的并不都“可贵”。文学史、文化史上都有那么一批“难能”而不“可贵”的作品。诸如毫无生气的“八股文”、状如算子的“馆阁体”。因为他们刻意追求的是艺术上的“死穴”——取消矛盾、少变化、无生机。艺术终究不等同于科学。

——王德志整理《孙其峰先生谈艺录》

取与舍,“舍难于取”;松与紧,“松难于紧”;详与略,“略难于详”;虚与实,“虚难于实”。画家随着自己创作经验的不断提高,就越发敢于“舍”“松”“略”“虚”。

——王德志整理《孙其峰先生谈艺录》

孙其峰   眉寿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 眉寿图

新的东西,不见得一定是好的。艾滋病、SARS是新的,但很可恶。搞点与别人不同的新面目并非难事,关键是要有内涵,要体现真、善、美。

——王德志整理《孙其峰先生谈艺录》

所有新的东西都要变成旧的,所有好的可不会转化成坏的——“好”的标准虽然会随着时间变化,但“好”“坏”总是有区别的。《兰亭叙》是旧的,但总是好的。

比王羲之晚的人写了很多“新”的,却大都被淘汰了。艺术要新也要好。如果同时不能都要,那你就要那个好的,别要那个新的。

——转引自马新林《书画家孙其峰访谈》

孙其峰  喜上梅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 喜上梅梢

写意画,贵在不求形似亦不离形似。所谓不求形似者,非置形似于不顾,盖不斤斤于形似者也。唯其不斤斤于形似,乃能物外得似,遗形取神。

——1981年在北京赵家楼的谈话

半工半写(也叫兼工带写)是一种熔工笔与写意于一炉的画法。这种画法“工写相发”“粗细相济”,效果很好,它好就好在“细而不腻”“粗而不野”。恽南田有一些较粗放些的应属这种“半工半写”的画法。近人张其翼惯用“粗落墨细染色”的方法(或叫“粗画细染”),也是属于这种半工半写的画法。有些人把画面“主体”刻画得较细腻,把配景画得粗放一些,效果也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半工半写的一个别支。

——-1981年6月8日在北京赵家楼的谈话

孙其峰  北国之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 北国之春

画花有“圆非无缺”之论,意思是说画圆形花头不要画得像十五的月亮那样圆满无缺,要留一点缺口才好看。这就是辩证法,是圆与不圆的对立统一。像这种辩证法在书论和画论中俯拾即是,如“方中寓圆”“柔中有刚”(绵里裹针)、“寓刚健于婀娜”“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偏者正之,正者偏之”(治印章法)、“整者碎之,碎者整之”(绘画构图)、“密中求疏”“疏中间密”“散处有聚,聚处有散”,真是数不胜数。其说法虽不一,其理则一也——相反才能相成。

——1981年6月23日在北京铁路分局招待所

孙其峰  春在枝头  67×46cm  20世纪80年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 春在枝头 67×46cm 20世纪80年代

对人来说,形与神分离就意味着死亡,绘画则有所不同。“形神兼备”者有之,“有形无神”者有之,“形虽稍逊而神气十足”者亦有之。至于“不似而似”、“物外得似”是取得了更大程度的神似,更是未可厚非。那种认为形具神自备的说法,未免太机械了吧。

——1981年7月19日在藻鉴堂

从“平正”到“险绝”再回到“平正”,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法”,从简到繁,再“削繁成简”,从“绚烂之极”而“复归平淡”,等等,都是艺术上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这过程符合哲学上“否定的否定”的道理。

——1981年7月24日于藻鉴堂

处事要一视同仁,公平合理,作画之道则反乎此,或厚此薄彼,或详左略右。平均处之则无画矣。

——1981年9月23日谈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秋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望春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好鸟鸣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鹭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望春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追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雄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墨梅双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万里一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鱼乐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鳜鱼、白菜、蘑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白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春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一览众山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守梅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故园秋深多这般景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其峰《竹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