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军号

作者:第78集团军某旅某营营长 郝建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10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官兵执行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郝建雄的勋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郝建雄第二次赴马里时留影。

“两赴马里,他心怀对‘人民英雄’申亮亮的无限景仰……”今年1月17日,伴随颁奖词的宣读,我身着礼服、胸戴奖章,登上集团军“强军先锋”颁奖典礼的舞台。

十几名头戴蓝盔、身着作训服的战士,演绎着反映维和官兵风采的短剧《蓝盔日记》。舞台大屏幕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和蓝色的联合国旗交相辉映。

颁奖典礼举行1个月前,我和第10批赴马里维和部队的战友还身处动荡不安的西非马里,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守卫和平。身处维和战场,我们经常要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执行任务中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分队发放给每名官兵的“蓝盔日记”中。

“2019年5月,我是第7批赴马里维和部队中的一员;2022年8月,我再次头戴蓝盔,奔赴马里……”舞台上,“蓝盔日记”在我的讲述中“翻过”了一页又一页。

2005年,我考入长春理工大学,成为一名国防生,所学专业面向空军或海军的技术岗位。一般来说,毕业时,我将会成为一名专业技术军官。

改变,源于电视剧《士兵突击》的热播。屏幕上的许三多从一名“孬兵”一步步变成“兵王”,我也从中感受到军人的血性和拼搏的意义,隐隐找到人生方向。2009年毕业时,我没有选择空军或海军的技术岗位,而是成为一名陆军指挥军官。

在原蚌埠坦克学院参加岗前培训时,参加过“爱尔纳·突击”国际侦察兵竞赛的学员队队长郭继伟,常常与我们分享参赛经历,告诉我们“指挥员要以素质立身”。第一次5公里考核,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想与郭队长一较高下,紧紧跟着第一梯队。当双腿由酸胀变为麻木,往前迈出的每一步,都成了煎熬。

“不能停!”盯着前方郭队长的背影,我在心里给自己打气,直到用近乎机械的脚步冲过终点。郭队长比我快了整整1分钟。冲过终点,我眼前有些发黑,但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培训结束后,我前往原第39集团军某师。2015年,我带领连队参加集团军专业抽考,在9个课目中获得8个“优秀”,排名建制连第一,荣立三等功。

国家无战事,军人有牺牲。“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时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国家,但和平需要我们去坚定捍卫……”2016年,听闻维和战士申亮亮英勇牺牲的消息,我在日记中写下这句话,第一次萌生了“头顶蓝盔当勇士”的想法。

那一年,旅队官兵出国执行演训任务,我以副营长身份带领官兵先遣设营,要在一片高低起伏的山坡上搭建近百顶帐篷,挖好两公里长的排水沟。

山坡对面,外军的营地已经搭建完毕。我给大家下达的第一道命令,是“让外军看看中国军队的作风”。从早上6点至凌晨1点,我一直铆在战位。经过五天五夜的连续奋战,我们终于高标准搭建好指挥营地。

那是我第一次作为中国军人代表国家出征。与执行其他任务不同的是,我的内心充盈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让我更加向往能够有机会为国争光。

2017年,我所在部队改革调整后,与申亮亮生前所在部队同属一个集团军。2019年,得知集团军抽调人员组建中国第7批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我主动报名。然而,临近出发时,由于任务冲突,一些人员被临时调整,我的“去留”也引起大家的关注。

“建雄,你还去吗?”那天,我陪同旅领导检查工作,返回途中他突然说,“旅里第一次参加如此重大的海外任务,临阵换将大家都有些不托底,旅党委想让我问你要个准信。”

“首长,如果有其他任务安排,我无条件服从。如果没有,我肯定去。”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被列入最终名单,担任警卫分队快反中队中队长。

那片炙热的非洲红土地,全年平均气温在40摄氏度以上。当我们踏出机舱门的那一刻,汗水不由自主地流淌。呼吸间,我能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好像在急剧升温。一起升腾的,还有我们内心的热血。每名维和官兵都明白,自己即将执行一项光荣且艰巨的任务。

一路上,弥漫的黄沙、崎岖不堪的泥土路和重重设置的关卡,让我深深感受到这片土地的贫瘠和动荡。有过维和经历的战友告诉我,只有沿着完整的车辙印前行,才能避开恐怖分子埋设的地雷,这样的场景在马里是常态。

马里的气候,干燥又炎热,我常常流鼻血,鼻血中还夹杂着沙土。即使出征前做好了心理准备,这样的环境还是让我有些苦闷。听说工兵分队有间理发室,申亮亮生前的中队长、时任工兵分队副分队长卞龙常常在那里为大家理发,我便找了过去。

理发时,我和卞龙聊起天,他给我讲起申亮亮的故事。卞龙曾是申亮亮的排长,牺牲前一晚申亮亮想找他理发,因为工作原因临时改期。这成为卞龙毕生的遗憾。

漫步工兵分队营区,站在“5·31烈士纪念园”,当年申亮亮牺牲不久后种下的树苗已经高过了头,我不由心头一热。最深的怀念是弘扬,最好的纪念是传承,践行维和英雄的遗志,就是要不惧艰险,忠诚履行“蓝盔勇士”的使命,让英雄精神像这些茁壮成长的树木一样,郁郁葱葱。

执行维和任务的400多天里,警卫分队巡逻护卫里程达两万公里,有效处置突发情况10余起,在危机四伏的任务区擎起一块捍卫和平的坚固盾牌。“中国速度”“中国标准”……我们常常听到如此赞叹,这不仅是对我们出色完成任务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军人的一种认可。

执行任务期间,我因表现突出荣立二等功。归建后,我被组织任命为侦察科科长。装备新基础薄、专业难链路堵、时间紧任务重,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三座大山”。借鉴执行维和任务的经验,我紧盯实战要求制订训练计划,设置实战训练环境探索体系融合,与兄弟单位过招创新训法战法……虽然走的是新路,但这条路越走越宽,侦察分队战斗力提升也越来越快。

2021年,我担任某合成营营长。调整改革后,一个合成营有数十个专业岗位,对指挥员的能力素质提出全方位考验。在赶路中探路、在爬坡中过坎,就是填补空白的过程——新装备列装后,我牵头梳理数十种车型、多个重难点课目教学成果,细化全营训练方法和标准,同时牵头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弱训补差小组,摸索新老结对训、单兵升级训等训法。

2022年,集团军再次抽组力量,组建第10批赴马里维和部队。我心里十分清楚,作为合成营营长并有过维和经历,我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即便家人万般不舍,我仍递交了请战书,被任命为防卫步兵分队副队长。

这一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是继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之后,中国军队第二次派出步兵分队。维和分队类型的拓展,展现了中国负责任、敢担当的大国形象,背后是中国军队能力的提升。身份的变化,也让我对于维和使命的认识发生改变,开始更多地思考如何通过紧贴实战的训练提升能力素质,应对马里愈加严峻的安全形势。我向联马团总部提出的每月进行一次联合演练的建议获得采纳,分队处置各类突发情况的场景被录成视频,转发给各个战区观摩。我为此由衷感到自豪,在我眼里这就是“中国标准”。

去年年底,我们圆满完成维和任务回国。飞机起飞时,我从舷窗再一次望向守护过的这片非洲土地。身旁的战士郝平锦问我:“营长,维和任务结束了,你觉得我们给马里人民带去了什么?”

我的脑海中闪过不久前在驻地附近的恩丹戈小学捐助的场景。“谢谢你们,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想要一个美好的未来……”当时,孩子们穿着我们捐赠的短袖上衣,唱着期盼和平的歌谣。我望着孩子们清澈的眼神和瘦小的身体,仿佛看到一颗颗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

集团军“强军先锋”颁奖典礼上,我走上舞台领奖。主持人问我:“郝营长,由于长期在外执行任务,你刚刚佩戴上勋表,有什么感受吗?”

我低头看了一眼胸前的4排12枚略章。“感觉将军旅人生都戴在胸前,非常自豪。”我郑重地回答。

“如果有一天,维和部队再次需要你,你会如何选择?”主持人接着问道。

那一刻,我没有丝毫犹豫:“只要组织需要,我随时再启征程!”

(陈浩煜、梁 铎整理)

供图:张 鑫、南战胜、张广奇

制图:扈 硕

(解放军报·中国军号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