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做考古学研究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是能够产生考古学大师的地方”,这是当年严文明先生对青年学者的鼓励。我国考古事业也正后继有人、人才辈出。5月,青春的季节,5月10日-12日,第三届岭南青年考古论坛在广州举行。

自首届岭南青年考古论坛2022年成功举办后,该论坛已成为青年学者们互相交流、分享及与前辈名家对话学习的年度盛事。本次论坛,由暨南大学历史系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5月11日,在暨南大学学术报告厅,来自岭南、中原乃至西南各地的青年学者及各方专家近百人济济一堂,14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分享,围绕岭南夏商考古新发现与新进展、夏商时期岭南与周边地区人群互动与文化交流等问题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论坛现场

1

“可以说我们是在延续历史血脉”

当天出席论坛的专家有山东大学特聘教授邓聪、中山大学教授郑君雷、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阮华端、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云飞、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朱明敏、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军、海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邹飞等。当天的论坛由暨南大学教授熊增珑主持。

李云飞在致辞中说:“‘岭南青年考古论坛’已成功召开两届,为广大青年考古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搭建了平台,在业内产生重要影响,也是我院着力打造的学术活动品牌。近年来暨南大学也积极参与着岭南地区的考古项目。”

阮华端表示,论坛意义重大,三届论坛的议题聚焦,从旧石器时代考古到新石器时代考古,再到本届的夏商时期考古,“可以说我们是在延续历史血脉,也是在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参加论坛的代表,第一届主要来自周边省份,现已增加了中原还有西南地区的很多相关专业人员,说明其吸引力越来越大。”

张强禄在致辞中引用了2014年严文明先生在接受李新伟访谈时对青年的寄语。严先生说过:“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步入考古学行列,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在中国做考古学研究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这块土壤上能够产生、发展出新的考古学理论和方法,是能够产生考古学大师的地方”,考古离不开田野,要下苦功夫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同时还要做艰苦细致的室内整理和研究工作。“‘年轻的朋友们,努力啊!’这是先生对我们青年考古学者的期望”,张强禄同时提到,先生曾提及中国华南或东南沿海百越人与太平洋南岛语族的相关研究课题,也与今年论坛的议题密切关联。

王军在现场表示,近年来深圳方面也一直“坚持不懈”,于田野调查发掘方面取得不少成果。他说,论坛的热情激情和蓬勃生机让人印象深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烈讨论

2

“岩山寨遗址对研究岭南早期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随后,14位青年学者就各自的研究进行了发言。来自中山大学的潘攀作了《广东英德岩山寨遗址石尾头地点2022-2023年发掘收获》的报告。岩山寨遗址是岭南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新石器至商周时期中心聚落遗址,对深入研究岭南早期社会复杂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她说,中大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将在岩山寨遗址共建本科田野考古实习基地,这能帮助中大考古专业在一个相对长期完整稳定的体系中探索一套适用于华南地区的田野方法与技术。2022-2023年度中大师生参与发掘的石尾头地点,对于探索岩山寨遗址夏商时期聚落布局结构提供了线索与未来工作的方向。

来自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曹耀文、黄碧雄和张希,分别就老虎岭遗址、竹园岭遗址和南沙合成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进行了分享。曹耀文说,这三个遗址分别具有广州(珠三角地区)不同地理单元的不同生态环境,老虎岭是三角洲平原边缘地带的河岸型山岗遗址,竹园岭为偏内陆的岗地型遗址,南沙合成则为珠江入海口的海岛型遗址。他在《增城老虎岭遗址先秦遗存考古发现与初步认识》的报告中着重提到,“课题意识”对考古发掘、研究上的极大扩展和帮助。在该遗址的商时期遗存中发现有贝壳堆积,基于对珠三角贝丘遗址堆积特点的认识,考古人员对老虎岭遗址发现的贝壳堆积给予高度重视,为深度还原聚落“历史场景”提供了先行视角,在田野发掘过程及后续研究过程中,还综合运用了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人类骨骼考古、冶金考古和碳十四测年等多学科手段挖掘遗址内涵。因此,对于该遗址的文化内涵、古环境、生业方式及商时期多地文化交流等研究进度得以较快推进。

黄碧雄在《广州黄埔竹园岭遗址的考古发现——兼论岭南石礼器相关问题》中提到,“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范围内的竹园岭遗址,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古确认的面积最大的商时期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各式各样的玉石礼器。以此为契机,引发了我们对岭南地区石礼器的再思考”。张希在《南沙合成村先秦遗址》的报告中介绍了它的独特——为含沙量极高的土遗址,近千平方米的陶片、石块、石器构成的堆积是本次最重要的发现,根据堆积性质,目前初步判断其为一处生活场所。

3

香港未出土大型青铜礼器 但中原文化影响仍可见

香港考古学会副主席张宇灵在《香港青铜时代考古发现概述》中提到,距今三千多年前,香港地区先民已掌握铸造青铜器的技术,并开始在香港铸造不同种类的青铜工具。香港有不少青铜时代的遗址,例如:南丫岛大湾、大屿山蟹地湾、马湾东湾仔等,但出土的青铜器不多,而且类型比较简单,只有短剑、凿、刀、镞、矛、戈等工具和武器。虽然香港并未有出土中原地区的大型青铜礼器,例如鼎、簋、编钟等,但中原文化的影响仍然可见,例如南丫岛大湾遗址出土商时期的牙璋和串饰,具有重大文化意义,可说是商代的礼在香港的一种物质的表现。

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贾坤霖介绍了《白田山遗址先秦墓葬群考古发掘情况简述》,“白田山遗址一、二号山岗墓葬群应是一处等级较高的商周时期墓地。该墓地所出随葬品中,玉器的出土和分布占有一定的比例,体现出所出土墓葬在整个墓地占据相当重要的分量。同时,两座出土随葬品似乎存在时代差异的墓葬均出土有青铜器,似乎暗示了青铜制品在该区域先秦一段时期内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当天,还有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盛伟就《洞庭湖东岸地区商至西周时期青铜器来源问题初步研究》、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程永静就《贵州省威宁县赫地坪子遗址考古发现与认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王良智就《从唐林遗址看湖南夏商分界问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钟静益就《皖南地区土墩墓选址因素GIS分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贾一凡就《长江中游地区陶鬶谱系及相关问题研究》、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张萍就《肥西三官庙遗址的发掘对于夏文化研究的意义》、南宁市博物馆姚镭就《南宁地区先秦墓葬的发现和认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宋振民就《郑州商城塔湾古街片区IV区出土骨料的分类与观察》等作了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聪作总结发言

论坛随后进行了将近40分钟的热烈提问和讨论,最后,由山东大学特聘教授邓聪先生作会议总结。邓聪对论坛表示欣喜,并对发言者们的讲述进行了精要评点。他说:“多年以来,我在香港参与发掘了众多遗址。我一直很关心岭南地区。每一个考古学者,都应该关心自己的家乡。”他特别提到,本次岭南青年考古论坛,有重要意义。并且,“就很底层(深层)的文化而言,我们(岭南)都是很伟大的。岭南考古,都是非常精彩。”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图片由受访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