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为圭海四记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圭海四记专注于闽南本地化文史研究,主要记录以海沧为中心的龙同海地区的文史现象,因地域及见识局限,难免主观臆断,欢迎指教、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余少时尤爱读史,故自号春秋,然所读皆不精;十年前,改习方志,闭门造车自得其乐;近来,颇好识谱,盖补方志不足,亦有乐趣,奈何旧谱难觅,所得不丰。

今借得锦里林胜勇珍藏的乾隆本《锦里林氏族谱·林澹垒公家谱》,发现新知无数,特摘录一二共飨其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元朝的官绅阶层,锦里林氏早期几世的通婚对象大多为海沧外乡的同类官宦。直到第三世兴智的女儿,才正式开启了与本地人联姻的序幕,之后,海沧的乡社及姓氏便在锦里谱中逐渐丰富起来:

三世兴智女适“金沙周家”(约元至正)。

五世仕童娶“青礁岐隐女”(生洪武)。

六世澹垒娶“金沙周护之女”(生洪武)。

八世竹窓娶“东坑谢敏爱女”(生正统)。

注曰:金沙周、青礁颜、石塘谢(含东坑)都是元代以前便已在海沧定居的家族,与之通婚说明锦里林氏已然落地生根且在当地具备一定影响力。

九世毓秀娶“山磘周氏”(生成化);

九世潜轩娶“鼎美窓内刘氏”(生成化);

九世约庵继娶“篮尾薛氏”(生成化);

九世确垒娶“隆兴王氏”(生弘治);

九世清源娶“何山兜何伯器女”(生成化)。

注曰:山磘周氏,在谱中也称周山瑶,即今周瑶。鼎美窓内刘氏为笔者首见,暂无更多资讯。篮尾薛氏,按石仓李氏族谱写作蓝尾,二者皆是林尾的闽南话借词,即今贞庵村兰尾社。隆兴,指囷瑤村西宁坑社,在谱中,嫁娶地名多用隆兴,葬地描述多用西宁坑,又温厝村的宁坑出土有嘉靖年间立碑的

《龙兴亭填库市园碑》,隆兴或为龙兴的演变,只是后来隆兴成为西宁坑专属。何山兜,按锦里谱,山兜范围极广,冠以何姓系指山兜何姓聚居的中心区。

十世景德继娶“水头黄氏”(生嘉靖),又娶“新安曾氏”(生嘉靖);

十世树德娶“钟林美仓里蔡体附之次女”(生正德),继娶“海沧河角洪廷器长女”;

十世景立娶“鼎(美)柯氏”,再娶“长屿提与御讳挺之姑”(生正德);

十世景硕娶“院前颜氏女”(生正德)。

十世景硕长女“适衙里周次溪”,三女“适山兜”。

注曰:水头,未知是否指代今石塘水头社。鼎美在锦里谱中出现频繁,且姓氏多种多样,至少包括刘、柯、胡、庄、陈、黄等姓,其中刘姓来自其境内的窓内,柯姓来自后柯,庄姓来自上路,陈姓来自路墘,黄姓估来自埭头,其大部分到今日都自成一社。正德~嘉靖间,衙里的出现说明金沙周氏此时在四社周范围内应已形成多个独立的社。

十一世玉器娶“徐坑徐氏”(约嘉靖);

十一世存畏娶“栖栅郑氏魁文长女”;

十一世存泰娶“鼎美胡三轩姪”(生嘉靖);

十一世存集娶“莲华陈献墀妹”(生隆庆);

十一世存时娶“新安邱氏”(生嘉靖);

十一世存同娶“山兜城北门施氏”;

十一世存晦娶“吴灌邑椽卢心蔸妹”(生嘉靖);

十一世存教娶“青礁黄仁昭女”(生嘉靖)。

十一世欲达长女“适西宁坑王家”,次女“适山兜城何家”;

十一世存谨长女“适石囷典史颜辉恕”(约万历),三女“适山仰庠生陈献宁男”(约万历);

十一世存养长女“适东屿柯家”(约万历);

十一世存时次女“适新安张家”(约万历);

十一世存晦长女“适新安许家”(约万历)。

注曰:栖栅,非海沧辖区,只因出现频率较高特予以摘录,其原为今白礁村潘厝社的某一片区,后来也被当作是潘厝社的通称,因广州十三行行首潘振承世居于此而闻名,但在锦里谱中,栖栅在明代主要为郑氏聚居地,进入清代后才开始出现潘姓。莲花陈氏,系东孚地区规模较大的家族之一,在海外亦有分布。吴灌卢氏,按姓氏可知其来自吾贯六社之一的庙兜,与海沧很多姓氏祖先多有交集,只是后来人口数量不大,而慢慢降低了影响力。青礁黄氏,可能来自青礁黄娘前社,今属白礁村,或为杨志《慈济庙记》中与吴真人一起埋瓦的黄驭山族人。西宁坑王家,与前述“隆兴王氏”同指一处,前者是俗称,后者是雅称,俗者是日常称谓,雅者是墓碑、族谱常用。山仰陈氏,在锦里谱最早出现在万历年间,与山仰陈氏自称始祖为明末陈罗曹并不匹配,应更早定居海沧才是。与鼎美、山兜代表一个大区域类似,新安或许是山北的代名词,在锦里谱中,新安至少包含邱、张、许、曾、叶、杨,其中除杨姓明确为下洋(又称下杨,指今霞阳)外,其他均未阐明更具体的社或角落名称,不过按今日状况推测,这些姓氏可能来自新垵本社、东张、许厝、上曾、叶厝等。

十二世若榴娶“山仰陈氏”(生万历);

十二世应明继娶“鼎美路墘陈愈吾长女”(生万历);

十二世应典又娶“皇亭杨氏”(生万历);

十二世若机继娶“前庵江台华妹”(生万历);

十二世应栻娶“同安林埭李氏”(生隆庆);

十二世若纩娶“白礁吴东泉孙女”(约万历);

十二世若枢娶“山北渡头马灿金姪”(生万历)。

注曰:在清代海澄县地图中,常可见“皇亭”地名,约在贞庵村范围内,只是不知所指为何,又根据贞庵社杨氏家庙柱联“福霑皇亭追旧德为善最乐济乡里,春绿杨厝修先业耕读传家望青云”及供奉保生大帝的皇亭宫,以及锦里谱的“皇亭杨氏”或可说明此皇亭即指代杨厝社。至于贞庵,在锦里谱通篇皆写作“前庵”,在闽南话读音上互通,一雅一俗,一修饰一本字,此庵或指的就是皇亭宫,或更前身的祝圣堂。林埭,指今东瑶村林埭社,谱中称同安林埭,而非鼎美林埭,或说明大鼎美辖域未包含林埭,又林埭在清末遭遇鼠疫后人口骤减,起初笔者以为其原姓氏为林姓,但按锦里谱,该社主姓或为李姓。“白礁吴东泉孙女”所体现的白礁与吴姓,及台湾回流的《白礁吴氏族谱》,说明至迟在明末,白礁尚有吴姓居住,且可侧证吴真人为白礁人无疑。“山北渡头”指代何处,不详,按明万历柯挺所做《姚侯大岩寺山南北惠民颂德碑》之“山以北新安之耆老则又递传往券原不属僧,山南北划然界也”;嘉靖《龙溪县志》载,海沧于嘉靖初包含“渡头社”等十七社;又按锦里谱“山北邱家”,似可推测此山北或指蔡尖尾山之北,此邱家即新安邱氏,那么渡头马氏或指新垵与霞阳之间的马厝。

十二世若标娶“马垅刘福东妹”(生万历);

十二世逢申娶“郑边郑滨湖孙女”;

十二世逢宾娶“新安叶台女”(生万历);

十二世逢时娶“大观后温氏”;

十二世何梁娶“山兜城张氏”,再娶“芦坑卢氏”(生万历)。

十二世若“适埭头许家”(约万历);

十二世应诰次女“适宁店李家”(约崇祯);

十二世应易女“适鼎美黄璿官”(约崇祯);

十二世一经女“适院前吕家”;

十二世三经长女“适山北邱家”。

注曰:“郑边”,容易和郑井混淆,按崇祯《海澄县志》卷一「川」之鸿江港,“在郑井鸿江社”,而乾隆《海澄县志》卷十六「保甲」之集兴下半保澄瀛甲,辖“石甲头、澳头、蓝尾、郑边、前庵、杨厝、钱屿”等二十社,由其排列顺序可知,郑边即在贞庵村境内,只是对应何社,笔者不详。大观后,即大观山后,系为区别石囷山后而特别加注了山名,该现象在海沧相当普遍,如大岩惯称洪坑岩,石峰岩惯称钟山岩,蔡尖尾山原名大岩山,旧时被认为是钟林尾社蔡姓所有,民间也惯称蔡钟林尾山,只是不巧竟被讹定名为蔡尖尾山。按温福来先生描述,芦坑分顶社和下社,顶社为谢姓,下社有许厝许、卢坑卢,芦坑卢应指芦坑下社。埭头,在海沧至少有三处以上,如石塘埭头,雅称台山,林姓;贞庵埭头,也常见林姓,规模较小;芦坑埭头,俗称马埭头,马姓和苏姓为主;而许姓埭头来自何处则不详。院前早在宋代便已存在,当时的记录大多与颜姓和东宫有关,锦里谱中,除了颜姓外,也出现吕姓,只是有关的记载少之又少。

十三世启渭娶“磁灶邱粹阳次女”(生崇祯);

十三世朝谨娶“鼎美后柯省振女”,再娶“海沧后边王三娘”(生万历);

十三世启琅再娶“马内坑马结官”;

十三世启熹再娶“楼山陈耀寰女”(生万历);

十三世尔魁娶“侯堂陈氏”(生万历);

十三世尔解娶“东宁坑陈联官女”(生崇祯);

十三世启㷍娶“海沧王迈英妹”(生万历);

十三世启烇娶“海沧杨氏”(生万历);

十三世启熺娶“蔡岭钟若吾次女”(生崇祯)

;十三世启愉娶“草仔尾魏振先孙女”(生崇祯)。

注曰:磁灶,指代今新垵惠佐社,闽南话读音可通,在唐宋年间,新垵许厝至祥露之间分布着诸多规模宏大的陶瓷烧制工厂,但遗留至今只有磁灶一个相关地名,按光绪三年《重修大觉堂碑记》和光绪十二年《重修福安宫碑记》,磁灶被乡人雅称为徽佐,嗣后不久,磁灶举人邱菽园以其不够文雅,又将之改为“惠佐”并流传至今。海沧社,作为海沧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各方人士汇聚其中,要形成大姓宗族并不容易,在锦里谱中,海沧包含后边王姓、河角洪姓、杨姓、马姓等,实际应远不止此,按海沧现有洪厝、杨厝、马庵等地名,这些姓氏或许与之有关。马内坑,位于地铁马青路站至石塘站之间,原称内坑,因四社周内坑崛起而被冠以姓氏以作区别。蔡岭,位于鳌冠村蔡岭社,元代时因蔡姓始居于此而得名,后来蔡姓向东搬迁至钟山,一直到清代为李姓聚居地,锦里谱崇祯时钟姓居住于此的记录或说明在蔡、李之间应有钟姓衔接其间。

十三世启灿娶“山兜街上苏翌辉女”(生崇祯);

十三世迪审娶“石囷吴氏”,再娶“石囷张氏”(生天启);

十三世迪察娶“东宁坑陈三娘”(生天启);

十三世迪考娶“东宁坑洪玉姐”(生崇祯);

十三世迪勤娶“鼎美上路庄氏”;

十三世迪猷娶“前宅谢金娘”(生天启);

十三世迪庠娶“新安下洋社杨氏”(生万历);

十三世逢申娶“长园靳氏”(生崇祯);

十三世都娶“鼎美圳上陈氏”(生崇祯)。

十三世启女“适芦坑谢家”(约顺治)。

注曰:街上社,为青礁苏姓的始居地,此地原有纪念苏竦、苏溥、苏文灿的进士坊,为苏宋杰妻王氏所立的旌节坊,贞岱咸丰七年《重修绍珪堂序》也提及苏姓的来源,“由莆而街上、虎渡、大观后,至文焕公,开基贞岱,凡五迁焉”,但按锦里谱,至少说明至迟到明末,街上社仍有苏姓聚居。石囷,在锦里谱中,应是海沧各社出现频率最高的,其拥有的姓氏包含吴、颜、张等,其中颜姓颇有名望,依道光七年《重修玉真法院拜亭捐题姓氏》载,“石囷东社王、周、雍、颜、许、林诸姓合捐银贰拾员,石囷西社林其源首举其事捐银贰拾员”,或说明石囷应是一大片区的通称。宁坑有二,东宁坑靠海,雅称龙津,西宁坑靠山,雅称隆兴,里姓各不相同,按锦里谱东宁坑有陈、洪、谢等姓,但到了光绪二十一年《重修龙津宫捐缘碑记》,捐缘者主姓为林,少数为余、陈、吴等姓。前宅谢姓,不知指代何处,按周边谢姓分布,主要为石塘诸社、芦坑,及龙池地区的花宅,至于前宅可能是一处未被关注、已然消失的社。

十五世弘铭续娶“渐美颜恺官”(生康熙);

十五世明佐再娶“彭埕何禄之女”(生康熙)。

十六世伯功娶“屿头蔡朝官女”(生乾隆);

十六世伯线娶“古楼王万之女”(生乾隆);

十六世伯纱娶“楼山翁荫官之女”(生乾隆);

十六世伯绸娶“渐美钟锰官之女”(生雍正);

十六世伯纶娶“京口叶明长女”(生雍正);

十六世伯纪娶“东宁坑谢雍之女”(生乾隆);

十六世佛强娶“岭上李秀官次女”(生乾隆)。

注曰:渐美,历来皆是多姓共存,锦里谱记有颜、钟二姓,按渐美光绪二十年《海澄县晓谕告示》载“渐美社家长蔡瑞茂、钟福、许镇、洪立等联名呈称”,此蔡、钟、许、洪应是清代渐美的四大姓。彭程,俗称坪埕,雅称鹏程,位于海沧农场,何姓为主,清代中期起,多往南洋,在马六甲、新加坡早期华人墓葬中高频出现。屿头,按乾隆《海澄县志》卷十六「保甲」应属集兴下半保澄灜甲,地处今贞庵村境内,又澄志「遗事」载,屿头有蔡允恭墓,“子孙环墓而居”,“御史吴燧大书登瀛二字于墓左大石上,其地因名登瀛澳”,由此可见“屿头蔡朝官女”的存在更说明县志关于蔡允恭墓的记录颇具真实性,那么海沧蔡氏确实不止钟山一家。按肖荣婷老师调查,清末时古楼村范围内俗称“五社里”,计有吴坂、岑街、上瑶、古楼、王厝等五社,其中吴坂为吴姓,岑街为何姓,上瑶为杨氏,古楼为张姓,王厝为王姓,只可惜,清末民国时期因瘟疫横行,吴坂、岑街和王厝三社败社,居民多外逃,锦里谱的古楼王氏实则为王厝人。楼山,因楼山庙而得名,该庙始建于元代,为附近六社的共奉庙,有姓氏翁、林等。京口,位于贞庵村,也称琼口,叶姓聚居地,清乾隆时出过进士叶廷推,流传至今有《大观叶氏族谱》,于民间京口老爹以富著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瞎记|闲记|笔记|史记

兹土久远,追远不易,只为留存一个有温度的圭海记忆。

——圭海四记,ID:Amoynotes,中国·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