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一种文化叫做酒文化。

自古以来,对中国的文人来说,诗和酒是密不可分的,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酒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诗能增添饮酒的情趣。“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等等千古流传的诗句中,很多都有酒的影子。

尤其是在唐朝,很多大诗人都有饮酒的爱好;其中尤以“李白斗酒诗百篇”最为著名。其实,不仅文人好酒,在中国国术界,好武之人也多半好酒;更有一种众所周知的拳术,直接命名为"醉拳"。

在国术和酒的传奇故事中,最以武松“十八碗酒后打死一只大老虎”为出名。无论文人好酒,还是武人好酒,饮者通常都会表现出或豪气冲天、或狂浪无羁、或挥洒方遒的气概,为人称叹、传诵。

所以,中国的酒文化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某一日,小生突发奇想:假如武松李白,这两个文武界最著名的善饮者来上一场PK,谁的酒量将会更强?……

他们一个唐朝、一个宋朝。呵呵,各位看官,您是不是想起来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关公战秦琼》了?没关系的。我们不妨脑洞打开,让他们穿越到一起、进行一场PK,看一下谁的酒量更大!

嘿嘿,不要认为这只是一通瞎扯。事实上,这样的PK,涉及的知识量还不少呢。有些知识,各位看官,您也许并不全部都知道呢!首先一个问题:李白到底算不算很能喝酒。

李白饮酒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白饮酒图

某日,在从南昌返回济南火车上、昏昏欲睡。过道的小桌子前、面对面坐着两位旅客,正在把酒小酌。他们谈起了李白与酒,赶走了小生的睡意。

一位说:“古往今来的文人中,当属李白最能喝酒;李白斗酒诗百篇,他喝下了一斗酒都没有醉倒,还能做出一百篇诗。"

另一位说:“李白爱喝酒不假,但爱喝不等于能喝。李白留下多少诗?不足千首啊。既然斗酒百篇,这样算,李白一辈子喝的酒还不足一石(读dàn,古代容量单位,为十斗)。

"一斗是十升,一升酒按一公斤算;他活了六十一岁,一辈子总共才喝了100公斤酒,这怎么能算做能喝酒吗?”

“李白的诗作大多散失了,你不能以他留传下来的诗篇计算。”

“李白的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李白著述十丧其九;那么,全算起来,李白一生饮酒也超不过十石啊。”……

两位看似对李白很熟悉,竟还知道他的族叔。他们很快转移到了小生不感兴趣的话题,留下小生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究竟应当怎么理解?

众所周知,“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诗句出自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原文是: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原文本来是“一斗”,不是“斗酒”。这很容易理解,由于诗中第二句“长安市上酒家眠”和第四句“自称臣是酒中仙”,都有“酒”字;第一句若是“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话,“酒”字就太多了。

容器: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容器:升

这三个用“酒”的地方,第二和第四句的“酒家”、“酒中仙”无法用其他字替代,第一句可以替代。于是,“李白斗酒诗百篇”就成了“李白一斗诗百篇”。不过,如果单独拿出这一句来,“李白一斗诗百篇”就必须改为“李白斗酒诗百篇”了。因为如果不说明是“斗酒”、只说“一斗”,大家怎么知道这一斗说的是什么?是一斗水,还是一斗饭?

正因如此,北宋陈师道《和饶节咏周昉画李白真》的诗中说“青莲居士亦其亚,斗酒百篇天所借”;南宋楼钥在《题贺监李谪仙二像》诗中也说“斗酒浇诗动百篇,鑑湖牛渚两俱仙。”

说完这句诗,再看“李白一斗诗百篇”该怎么解释。前面两个旅客,无疑是把“一斗”作为容量单位了。旧时,一斗等于十升,十斗等于一石。不过,旧时的“升”和现在的“升”不一样;尽管都是一个容积单位。

现在的一升等于1000毫升,对于水来说,就是一公斤的重量。而在旧时,升是一种方形的木制容器,底小口大,四壁向外倾斜。旧时量米,不用秤称,而用“升”来量;把升盛满后,沿着上边再用尺子一刮,容器里的粮食就是一升。

当然,用升盛不同的粮食、粮食的重量不同;如果盛放酒水,和盛放粮食的重量也不同。知道了这个情况,就会明白:斗酒的意思,并不能视为现在的容量单位“公升”的十倍。不但如此,诗中的斗酒,其实说的也不是旧时的容器“升”的十倍。

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被黄庭坚评价为:杜的诗“无一字无来处”。那么,“李白一斗诗百篇”中的“斗”,也一样是有来头的。它是一种叫“斗卮(读zhī)”的酒器。

斗卮一词,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其实是见过的:(樊哙冲破阻拦,进了鸿门宴以后)“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斗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斗卮

秦汉时期,“卮”是人们常用的一种饮酒器;通常是漆器或陶器。而"斗卮",顾名思义,就是容量为一斗的卮,是当时最大号的酒杯。王振铎先生在《试论汉代饮器中的卮与魁》(发表于1964年第4期《文物》)一文中,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断定汉墓中经常出土的一种圆筒形、底部有三个小矮足、筒壁带环状小把的饮酒器,就是古籍中所谓的卮。

这一研究成果,在1968年被河北满城汉代中山靖王墓出土的文物证实。不过,也有人以今度古,怀疑是否有容量为一斗的卮。因为按照现在的容量计量,一斗的卮容积是十升;如果盛满酒水,就是20斤:“天哪,古代会有20斤一杯的酒杯吗?”

这就涉及到古今度量衡的差异。根据秦汉时期量器铭文,考古工作者经过实测以后,确定秦汉时期的一升在二百毫升左右,相当于现今五分之一公升。这样看,斗卮容量跟现今二升啤酒杯相当。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135号漆卮,经实测,容量为2100毫升。该墓出土的记载陪葬品的遗册上有一只竹简明确记载:“髹画斗卮”,证实135号漆卮就是汉代斗卮实物。

说到这里,“李白一斗诗百篇”的问题就基本上完全弄清楚了:"斗酒"相当于现在的2.1升,换算成重量就是4斤2两。

大家评论李白的人物性格和作品风格,多离不开两个字,一个是“豪”字,再一个是“逸”字。杜甫借用樊哙痛饮斗卮酒的典故,刻画李白的人物性格,最突出的就是一个字“豪”。

当然,杜甫诗中的用意并不在于李白到底饮了多少酒;但是,却给了我们一个依据,让我们可以拿来和武松相比较。

武松饮酒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松饮酒图

根据《水浒传》的叙述,武松到了景阳冈下的酒家,并没有提出要求、改用吃饭或喝水的碗来喝酒;所以,武松连着喝了十八碗,用的碗应该是当时的普通酒具。

考古学家说,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宋朝的酒具容量在50ml-150ml毫升不等,也就是一碗酒是1两到3两之间。按照武松的豪气,使用最大的碗来算,武松喝的十八碗就是5斤4两。这样以来,李白的“斗酒”和武松的“十八碗”,都有了具体数字,可以进行比较了。

不过,还有个问题是:他们喝的酒,度数一样吗?如果酒的度数不一样,喝的多的、未必就肯定比喝的少的酒量大!这就涉及到唐宋时代,中国的酿酒技术了。中国的酿酒技术,一般认为是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出现的。

当时的人用蘖(读niè)酿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在秦汉时得到普及。但这种工艺只能酿制出10%到18%的酒精度。古人曾经想过以酒代水再酿、以得到更高酒精浓度的酒,但最终没有成功。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以后,才算得到解决。大家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就可得到度数更高的酒、达到50%酒精度,接近现代的酒了。

由此来看,从唐朝到宋朝,中国的酿酒技术并没有得到革命性的进步;大家所喝的都是发酵酒,度数接近、不超过二十。这样看来,李白和武松所喝的酒,从酒精度上看,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于是,结论就是:武松一顿喝十八碗、是5斤4两,李白一顿喝一斗酒、是4斤2两;武松的酒量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