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刚在现场核查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任务完成情况

五月的金城,天蓝水净,生机勃勃;南北两山耸峙而立,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这一切来得并不容易。数十年来,一代代无私的播绿者用汗水和青春无私付出,才使得曾是荒芜的两山变得勃勃生机、绿意盎然。他们的奉献不仅是对大自然的深情回馈,更是对子孙后代的一种承诺,彰显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期许。

30年 花白头发换来满眼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名个头不高、脸色红润、穿着朴素、脚踏一双粗布鞋的未婚青年许新河只身来到南山基地,他住帐篷、睡草铺,晚上只能靠煤油灯照亮。

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绿化基地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皋兰山半山腰的簸箕掌,海拔2860多米,因形似簸箕而得名簸箕掌,从北往南看形似燕子,故又称燕尾峰。这里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山峰陡峭、沟壑纵横,落水洞遍布全山,稍有不慎就会滑落洞穴。土质多为红粘胶土及沙质粘土,冬春季山风较大,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气候寒冷多日不见阳光,大雪封山后多则一个多月难以通行,生活物资必须提前储备,生活用水要在水窖里砸冰取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许新河回忆说,那时山上条件很差,植被十分稀少,一日三餐只有干馍和凉水,每天3块钱的工资。后在省科技厅的支持下,许新河带领工人们修平台、打地埂、挖树坑,栽树种草,因山坡陡峭,所有树苗都要靠身背肩运送到山上。许新河的肩上、背上都不知磨破了多少次……

1984年,省科技厅绿化基地开始在南山植树造林,当时的生活用水要用塑料桶到3公里外的地方去背。许新河随后焊了一个铁水箱,但水箱里的水经常有怪味,还发臭。许新河回忆,照明是用玻璃瓶自制的煤油灯,早上起床后鼻孔和眼眶都是黑色的。1988年省科技厅得知绿化人员的生活条件特别艰苦,紧急解决了工人的吃饭和照明问题,基地的居住条件这才得到改善。

30多年来,许新河始终坚守在山上劳作,换来的是簸箕掌的绿树成荫和花香鸟语。如今,许新河在绿化上水管道维修,树木修剪嫁接,病虫害防治,防火防盗,造林技术等诸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长期担任兰州市和城关区森防站病虫害的义务检测员。

长期在山上,总让他感觉愧对父母妻儿。家中80多岁的父母没时间照顾,只能在闲暇时在电话里问候几句。多年来妻子含辛茹苦,独自在家种地,抚养两个孩子长大成人。九十年代,因没有通讯工具,孩子多次生病住院他都不在身边,最严重的一次是1995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孩子因急性阑尾炎穿孔被邻居送进30多公里外的县医院,大夫说如果再迟到一会就抢救不过来了,他赶到医院时已是手术后的第3天。他双眼微红地说:“我这一生,亏欠家里的太多了,太多了……”

许新河的头发已经花白,身旁的玫瑰正迎风盛开、吐露芬芳。许新河把自己的美好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了绿化事业。

今年,是许新河在山上度过的第三十三个年头。面对自己亲手种植的树木一天天长大时,他总是露出会心的笑容,因为他的心愿是:守好这座山,护好这片林,让兰州市民享受绿色,生活在花香鸟语的环境中。

看见路边有新生的小树苗 就先保护起来

徐家山公园,距离市区仅三公里,是市民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怀抱的理想之地。然而,徐家山的蜕变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它背后承载的是诸多像梅永红和他父亲一样数代播绿人默默地奉献和付出。

时光回溯到几十年前,那时的徐家山还是一片荒凉之地,山坡上光秃秃的,只有朝向市区的一侧尚有些许绿意。梅永红,在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孩子,就开始跟随父亲踏入了绿化的事业,经历并见证了徐家山从荒芜到葱郁的奇迹,也深深体会到了造林的不易。

20世纪80年代,是徐家山造林最为壮观的时期。那时候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我父亲他们手持工具,肩扛树苗,一年四季都在山坡上辛勤劳作。每天午饭,只有自己种的苹果和带的饼子。”梅永红回忆说。

尽管条件艰苦,却从未有过退缩的想法。因为他们深知,每一棵树苗都是生命的延续,都是绿色的向往,是对大自然的贡献。

经历了两代人的努力,徐家山的面貌逐渐发生了变化,原本光秃秃的荒山披上了绿装。

“三分栽七分管”,这是梅永红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梅永红而言,除了植树外,还要加强保护,不能让前辈们的心血付诸东流,要精心养护这些脆弱的生命。因此,每当看到路边有新生的小树苗,他都会小心翼翼地将其移到安全的地方,生怕它们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发现有的树木出现病害,就要想办法治疗,而自己生病了就选择扛着。对梅永红而言,每棵树苗都如同自己的孩子,不能受到任何伤害。

树木丛生,鸟语花香。徐家山的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目前园内共有人工栽植的针、阔叶乔灌木百余种、百万余株,森林覆盖率达80.3%。

梅永红说,人一辈子,需要有奉献精神 ,他从他父亲的身上,感受到了这种奉献精神,也正如此,梅永红并没有把绿化当作一份工作,而是把它当成责任和使命。

然而,徐家山的绿化事业并未止步于此。如今,梅永红和他的团队在保护原有林木的基础上,引入了更多的树种和植物,将徐家山打造一个四季有景、色彩斑斓的森林公园。

如今,徐家山公园四季有景,层次分明,景色各异,成为周边市民享受的天然森林氧吧,闹市区的“桃源”。徐家山不仅成为我市的一张绿色名片,还成为展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窗口。

站在徐家山山顶,俯瞰着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梅永红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满足。他知道,自己的付出最终得到了回报,并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绿化事业中来,和他一起共同守护这片绿色的家园。

不悔当初 20年辛劳守护座座绿山

王国礼是一名工作近20年的护林工人,管护着七里河区八里镇近4千多亩的林地。从2000年开始,20年如一日,每天要步行10多公里,栽树、浇水,植绿护绿。

2000年,王国礼接过岳父的担子,从事南北两山的苗木培育、护林防火和林区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林二代”。每天早晨8点左右,王国礼简单洗漱后,拿着保温水壶、口袋里装上大饼和咸菜,把铁锨绑在摩托车上,驱车前往水磨沟东山脚下,然后再徒步爬上山。

“上山走‘寸寸步’,就是一小步,比较省力;下山脚后跟踏实,防止崴着脚。”这是多年来王国礼摸索出的“巡山”窍诀。到了中午,王国礼把铁锨平放在地上,盘腿坐在铁锹上,掏出大饼和咸菜,把水倒进壶盖子里,轮流咂巴着水吃大饼。“水要省着喝,不然熬不住1天。”

由于山大沟深,有些地方需人工浇水,王国礼就和护林员们两人一组浇树窝。他们先将树窝子里的杂草铲出来,再将路边的干枯树枝移开,放到集中归置点,最多的时候每天浇近200个树窝。王国礼知道,家乡的山太旱了,浇得勤一点,树的成活率才会高。

其实,在两山指挥部成立之前,王国礼的岳父何永才是这片山林更早的护林员。王国礼起初是非常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觉得在荒山上剪树、掏树窝子太枯燥,不仅一口热饭吃不上,连跟他说话的人都没有。在岳父的再三坚持下,出于孝顺,王国礼抱着试试的心态,才接过岳父的“接力棒”,未曾想,这一干就是20年。

越干越放不下,越希望有更多的人继承这份工作。如今,60岁的王国礼又将“接力棒”交到女婿张小江的手里,并将多年来摸索出的“巡山”经验以及给树苗“看病”的诀窍一一传授。

张小江说,他们“林三代”的生活比“林一代”“林二代”们好多了,至少路平了,不少地段能用摩托车、汽车代步,省力,在山上也有了阴凉地,不像前辈们只能干晒。“现在政府在生态建设上的力度不断加大,我更有信心了,这个‘接力棒’我拿定了。”张小江坚定地说。

王国礼指着对面说:“你看,那里以前也是荒山荒洼,通过绿化,现在已经绿了,生态也变好了,有些村民已经开起了农家乐。”

“也许我丢失了许多,可我一点儿都不后悔当初的选择。看着这一座座绿山,我心里就会升起自豪感,这可是我一生最大的成就。”王国礼笑着说。

人人爱护绿化成果 兰州才有明天

魏刚,作为城关区南北两山绿化指挥部绿化科的负责人,他的一生都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他的青春与热血都倾注在了这片绿意盎然的山林间。

自2000年开始工作以来,魏刚从事绿化工作已有24个春秋。从最初的水利建设,到后来的绿化工作,他见证了兰州绿化事业的巨大变迁。“兰州,这座年平均降雨量仅有300毫米的城市,想要在如此严酷的自然条件下进行绿化,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魏刚说:“我市的绿化,不仅关乎城市的美观,更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魏刚回忆道,上世纪50年代,为了绿化,人们背冰上山,尽管异常艰苦,但树木的成活率也不高。那时,人们常说“种一棵树比生娃娃还难”,这句话虽然夸张,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兰州绿化工作的艰难。然而,正是这样的艰难,却激发了兰州人民不屈不挠的斗志,更加坚定了兰州人民对绿色的向往。

魏刚说,在他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省门第一道”还是荒山,没有树木,就是皋兰山这边的树木也比较少,青白石、小达坪、罗九公路等这些区域还都是空白。

为了提高树木的成活率,魏刚和同事们不断学习、总结前辈们经验,种植耐旱、抗盐碱的乡土树种,如侧柏、云杉、山杏、山桃、刺槐等。在干旱区域,他们还种植了一部分灌木,如柠条、红柳等。这些树种不仅适应性强,成活率高,还为后续的绿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兰州的绿化成果已经显现:南北两山美丽苍翠,成了兰州人民的背景墙、生态墙。罗九公路、徐家山、五一山等区域,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已经成为人们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然而,魏刚并没有因此而满足。魏刚和他的团队以“省门第一道”为重点,加强对坡度大于25度的山体且立地条件差的区域进行绿化。他说:“绿化工作要稳步推进,我们现在的愿望是通过对薄弱地带的绿化以及补植补栽,使我市的绿化区域连成线、形成面。”

魏刚从二十出头到已过不惑,数十年青春在山间度过,看到自己亲手栽植的树苗如今长成参天大树,他感到非常自豪,不负青春。回想当年冒雪爬营盘岭,拄拐查看上水情况等往事,他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回顾过去的24年,魏刚感慨万千。他说:“绿化的工就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现在的两山,首先感谢那些绿化承包单位几十年默默无私的付出。南北两山现在的绿化,来之不易。这是兰州的两山,是广大市民的南北两山,只有人人爱护,我们才有未来,才有明天。”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吕胜军 记者 李廷琳 见习记者 刘亦雄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