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港合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地缘相近,更因为血脉相通,两座城市之间的合作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还有更深的内涵,那就是以合作共赢为总体目标,以深港的发展带动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产业的转型升级。

口述时间

2024年1月24日

口述地点

深圳市政协文史馆

本期采写

深圳晚报记者 成功 王新根 魏羽辰

苏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9年出生,湖南汨罗人,深圳市特区建发海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深圳海博会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促进会执行秘书长。曾任前海管理局规划建设处副处长、土地和房地产处筹备负责人、土地和房地产处处长,长期从事城市规划研究、规划管理、土地和房地产管理工作,从业过程中致力于推动深港合作,是前海从无到有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深圳河的治理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两地政府合作治理一条界河的成功典范。双方克服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法律体系、不同工作方式等困难,共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因“水”来到深圳

1979年,我出生于湖南汨罗。这里因一条汨罗江而闻名,是端午节源头、龙舟故里,我的人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2年,从武汉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系毕业之后,我进入东莞市市政园林设计院从事燃气工程方面的设计工作。因为工作的地利之便,我多次到深圳出差、游玩。还记得在学生时代,这座课本里的改革开放“先锋之城”就让我心生向往。身临其境之后,我对这座城市的喜爱更加浓烈,一年之后,我便得到了一个好机会。2003年,我来到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从事水环境方面的规划治理工作,我与“水”的故事由此启幕。

深港合作让深圳水清岸绿

来深之初,我主要参与深圳的相关河流综合整治规划设计工作。2006年,我借调至深圳市规划局交通市政处工作,参与全市排水方面的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工作。这期间,我与香港的同行进行了多次交流,在水环境治理和污水系统布局规划等方面,我们向香港的同行“取经”,借鉴了不少他们的优秀经验。

比如深圳河的治理,这条深圳的“母亲河”曾经洪涝灾害频发,整条河黑兮兮的,鱼虾几乎绝迹,居民反映说晚上睡着都会被熏醒,水下还不停有“烟雾弹”噌噌噌地往上冒。治理过程中,我们与香港方面合作,根据不同河段的特征,相对应地采取了拓宽挖深、裁弯取直、桥梁与河堤重建、生态治理、滞洪削峰等措施。

现在乘船摆渡在深圳河上,绿树、青山、白云、蓝天以及高楼映入眼帘。深圳河的治理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两地政府合作治理一条界河的成功典范。双方克服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法律体系、不同工作方式等困难,共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刚开始那几年,前海的各个项目地块上都有大型器械在忙碌地施工,每次下班后我总喜欢慢慢地穿梭在各个工地间,于轰鸣中欣赏黄昏下的夕阳,想象着新的一天前海又会变成什么模样。

“唱功”大涨的秘密

2009年,深圳市规划局接到关于规划研究前海片区的任务,为此局里特地成立了前海规划协调领导小组,我调至该领导小组办公室(即“前海办”),负责前海片区的规划研究、统筹协调工作。2010年3月,我正式到前海管理局筹备组报到。

从河到“海”,我的一生离不开一个“水”字,也因为如此,我与深圳和香港都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任前海管理局局长郑宏杰曾这样形容前海合作区土地整备工程的艰难:“这是一个将豆浆变成豆腐脑,再将其变成豆干,然后变成酱豆干,最后变成硬底的过程。”有了这个硬底,前海的其他楼宇,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当时的前海宛如一张白纸。整个片区就只有一条简陋车道,也没划线,我们走到海边,还能看到对面的宝安图书馆。我记得有一次一位同事来应聘,原本应该在鲤鱼门地铁站出站,却阴差阳错下错了车,到了前海湾站。当时,前海湾站开通了一个出口,出口直接对着堆载区,从地铁口出来,他一抬头便是高达数米的土方堆,那名面试者当场便有些慌了,他使劲爬上了一个土方,却发现前方还有一个更高的土方……最后只得原路返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昔日前海风光(上下两图均为2017年摄)。

现场调研时,我们经常站在工地旁讨论,所以那段时间同事们的嗓门都特别大,有同事打趣地说因此唱功都大涨了。因为道路泥泞,早上开出去的车晚上回来时已经沾满了路上的泥巴,小区的安保人员不时会问我“是不是做工程的?”

333个集装箱组成的前海地标

随着建设的推进,时任前海管理局局长张备决定把办公楼搬到一线,我们便住进了由333个退役集装箱组成的前海管理局办公楼,夏天酷暑难耐,冬天好似冷库,由于材料锈蚀,后期渗漏严重,最怕刮风下雨。但当时,我们的333个集装箱如同前海地标,我记得那里有大片大片的鸡蛋花,蛇虫鼠蚁是标配,有时还会有松鼠、螃蟹这样的“小惊喜”。2022年前海管理局搬离综合办公楼的时候,很多同事拍照留念,它已经太老了,材料锈蚀没法继续使用。回头看来,当时的综合办公楼或许并不算完美,但却是个精神载体。在那里,有我们奋斗的日日夜夜。

刚开始那几年,前海的各个项目地块上都有大型器械在忙碌地施工,每次下班后我总喜欢慢慢地穿梭在各个工地间,于轰鸣中欣赏黄昏下的夕阳,想象着新的一天前海又会变成什么模样。

很多港澳创业青年都和我说过非常喜欢前海,这里除了有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各种方案之外,还有科技化的便捷生活,比如移动支付。

在城市里也能望山望水

前海的建设成绩离不开早年的顶层规划,早在2009年12月,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就启动了前海地区规划国际咨询工作,向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发出邀请征集可行的空间设计方案。

当年拿到第一名的是美国设计师的“前海水城”方案,方案利用河流和排水渠,引进五条线性滨水走廊,这个方案把景观环境和空间环境结合,采用生态创新技术将前海变成滨水都市。

在如此先进的设计方案中,前海建设秉承了规划中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旋律,在城市里也能望山望水。在前海水城的设计方案基础上,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前海可以说已经基本实现了当时规划中的大部分设想。

在前海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能遇到惊喜,或许是某个转角新开了一间咖啡店,或许是某条街发现一家好吃的餐馆,抑或是某块空地多了一个大商场,伴随而来的是大片的写字楼和新创的企业。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前海的变化,那就是“日新月异”。

一次和“返工”有关的误会

而在深圳提交的第一版前海总体发展规划中,在空间布局、土地管理模式、产业发展等很多方面都充满了深港合作的元素。有段时间香港规划署、地政署、渠务署的同仁来前海管理局挂职,针对规划建设方方面面的问题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提出了很多极具指导意义的工作意见和建议。

在工作生活中,还因为语言不通发生过一些啼笑皆非的故事,比如港方有人提出周末要“返工”,我以为是方案不好要重做,几番沟通下来才知道对方说的是周六要继续过来上班。这些都成为我们深港同事工作经历中一些弥足珍贵的记忆。

地铁便利背后的香港智慧

当然,在建设的细节方面,前海借鉴最多的还是香港经验,其中慢行系统最为突出。

每次去香港考察学习,作为规划专业工作者,我能明显感觉到香港地铁的便利优势。无论是去写字楼里开会,还是去商场喝咖啡,或者去酒店办理入住,经常是可以通过地铁站直达,通过地铁和周边建筑高度联通,不用忍受日晒雨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与我们内地的建设模式有很大区别。香港的轨道交通站点通过地下慢行系统串联起四通八达的出入口,有的站点出入口数量甚至达到几十个,与周边地块的连接十分紧密,行人只要来到某地铁口附近的写字楼或商场,就可以直达地铁站,实现无缝对接。

这一理念在前海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我们对慢行系统、地下空间利用、轨道交通等进行了系统规划和设计,结合地块功能,建立了高效、便利、丰富的互联互通网络,描绘了立体复合利用的城市新中心规划蓝图。经过多个项目的探索,前海慢行系统形成了“一则规定、一套标准、一个系统、一批案例”的土地立体化管理经验,纳入了2020年国务院发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在前海规划上,尽管我们也在不断进步,与香港规划的精细化程度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我记得在香港地政署交流学习时,见到香港同事拿出厚厚一摞土地出让的技术文件,内容极其丰富,包括地块的规划要求、现状情况、地质条件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基于对地块进行深入研究后整理出来的详细信息,这让我感觉我们的工作还需要更加努力。

深港情侣寻梦前海相知相爱

为吸引香港人才来深就业,我们在前海面向港人提供的人才保障房基本属于“零门槛”。为了让人才真正“留下来”、有活干,在规划建设领域,我们尝试让香港的规划师、设计师、造价师等行业人才深度参与前海的建设项目,也曾在一些特定项目中,完全按照香港的管理模式来进行建设和管理。

为给香港青年拓展发展空间,我们又策划建设了深港青年梦工场,为深港青年提供低成本创新创业场地。深港青年梦工场从规划设计到品质把控都是请香港建筑师做的,还首次采用建筑师负责制。2014年12月,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一期建成开园,园区由8栋建筑组成,从空中俯瞰,8栋建筑构成了中国繁体字“夢”,这座占地面积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7万平方米的园区定位为青年创业孵化器。

在前海梦工厂,有一位香港的创业青年,他和自己的深圳妻子是在前海举办的一场展会上相识、相恋。在前海打拼10年,二人共同在深港青年梦工场创办了创博汇加速中心,2023年已获得7400万元融资。很多港澳创业青年都和我说过非常喜欢前海,这里除了有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各种方案之外,还有科技化的便捷生活,比如移动支付。

来自南海的风拂过脸颊,我背后是深圳最大的一块连片空地。十几年里,前海早已不复当年模样,但建设者的精神恒久不变。

规划建设海洋新城

2021年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正式对外发布,根据《方案》,前海扩展空间分为四个区域。其中,深圳市特区建发海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海洋新城的开发建设统筹实施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的人生,因此开启了一段新的历程。仿佛是一个轮回,在海洋新城,每天有二三十架飞机从头顶飞过。站在海洋新城现场办公室的院子里聊工作,往往要大喊才能让同事听得清,我们的嗓门又变大了。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刚到前海的那段时光。

而在推动深圳涉海企业的交流合作过程中,我感受到涉海产业具有技术门槛高、资金投入大、投资风险高、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不确定、产品需求批次多批量小等特点。所以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海洋产业必然要通过打造产业生态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链,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通过与国际涉海产业的交流合作,来实现进一步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创新。

从产业体系角度做好海洋新城规划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城市,香港是历史悠久的海洋城市,在国际交流、海事服务、航运服务、法律服务等涉海产业方面有着明显优势。与香港进行海洋领域的合作,将为我们带来更先进、更有可行性的理念和做法,能更高效地实现提升发展,与其他海洋国家、海洋城市形成密切交流。此外,澳门有着与葡语系国家交流的优势,能够在海洋领域拓展更多合作机会。因此,通过深港合作、大湾区合作来促进海洋产业的发展,是一件既紧迫又意义非凡的事,而海洋新城就是一个产业集聚的平台。

与前海“三湾”片区的空间规划对比,海洋新城的海洋产业链更长也更复杂,对空间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特点。因此其开发建设模式要在“三湾”片区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以适应海洋产业的集聚发展需求。

我认为,在这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海洋新城的开发建设不应采用切“豆腐块”的传统的区域开发模式,而应当从产业体系角度出发,从商业配套、人才住房、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好联动,以“一盘棋”的思路做建设,放眼于更宏观的未来。

深港“双向奔赴”

共推大湾区产业升级

负责海洋新城的规划与建设之后,我很喜欢到附近的海堤上走走,在这里深中通道如一条巨龙蜿蜒入海。远眺可以望见香港的群山和在深圳珠海间穿梭的客轮,来自南海的风拂过脸颊,我背后是深圳最大的一块连片空地。昔日渔舟唱晚的海滨滩涂,如今已是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十几年里,前海早已不复当年模样,但建设者的精神恒久不变。

回望不同的发展阶段,深港之间都有着深厚的合作渊源。在深圳建设初期,香港以经济优势支援了深圳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香港亦通过政策、制度和法律等影响了深圳的体制机制创新;前海的发展也为香港带来丰富动能。当前,香港正在建设“北部都会区”,深圳为之提供了发展所需的科创合作产业空间。此外,深圳的科技产业也为香港的金融服务业提供了重要的市场空间。

深港合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地缘相近,因为血脉相通。深圳如何与香港以及其他湾区城市之间建立更成熟的分工合作机制、如何建立更契合区域发展的协同模式,还需要我们用时间和定力来完成。这个过程也许需要一代人、两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但百川入海终有成时,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这“三大法宝”是深圳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石,他们也将不断激发深圳的内生动力,找到城市与产业发展最契合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