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之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之光

杨之光,又名焘甫,广东揭西人,1930年10月11日生于中国上海,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中国人物画家,是人品、艺品俱佳的美术界楷模。杨之光的成名作是《一辈子第一回》,1954年他凭这幅画年获“向科学文化进军奖章”。

杨之光介绍这幅作品时说:他在台湾流浪过,回来后考进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徐悲鸿先生等老一代艺术家。毕业后的1954年,他想画一幅反映人民翻身作主人的喜悦心情的画。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坎坷、艰辛,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切都变了,人民当家作主了。他很激动,想通过这幅画、将劳动人民翻身做主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这是杨之光一生中的第一个作品。70年代,杨之光又创作了《矿山新兵》、并与妻子鸥洋合作了《激扬文字》等水墨人物画作品。《激扬文字》中的主席形象非常年轻、伟岸,画出后在国内外的反响都很好。

杨之光说《激扬文字》是他和鸥洋的代表作。这幅画的草稿是鸥洋画得很完整的素描,后来杨之光把它画成了国画。

杨之光和妻子鸥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之光和妻子鸥洋
《一辈子第一回》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辈子第一回》局部
《矿山新兵》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矿山新兵》局部

通过国画形式表现的领袖画像在当时是很少的。1925年的毛主席没有照片,杨之光完全是依靠自己对毛主席的理解,来创造出来的一个少年毛泽东形象。

在六、七十年代,杨之光创作的表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作品很多,有一些大家也都很熟悉,比如小学课文《八角楼》中的插图《不灭的明灯》。这是杨之光1977年、和鸥洋合作的作品,也是他的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代表作,杨之光作这幅画时,去了井冈山的八角楼,看到了主席早期工作的环境,一张藤椅、一条毛毯和桌上的一盏明灯。

杨之光回忆说:我就想象如果主席坐在这里应该是怎么样,点灯的时候应该是怎么样。我完全是用艺术的思维想象主席当年在那里工作的情景:在寒冷的冬夜燃起一把火,这把火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我和鸥洋两个人分工,我先去八角楼,然后鸥洋又去八角楼搜集素材,回来后我俩一起画这张画。

杨之光认为他1959年画的《毛泽东同志在农民运动讲习所》,是他一生中的重点作品。当时为了完成这个创作,他和石鲁等好几个画家,在齐白石的故居里,呕心沥血地在天天研究。

杨之光自己说,这幅画是他比较成功的一张画,开始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现在归国家博物馆收藏。

《激扬文字》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激扬文字》局部
《不灭的明灯》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灭的明灯》局部
《毛泽东同志在农民运动讲习所》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同志在农民运动讲习所》局部

1990年,杨之光从广州美术学院退休后,到美国进行了一年的研究工作,拿到了绿卡,在美国生活了10年。1997年至1998年,他回国将自己的1200幅作品全部捐给国家,其女杨红从美国发来贺电说:“这是爸爸的画最好的归宿。”

后来,其女儿杨红希望收藏一幅杨之光的作品,还是花100万元从一个藏家那里买来的。2010年12月,杨之光回顾展暨“杨之光美术中心”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他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介绍了自己创作主席形象的心路历程。

他说:“中国能解放、毛主席立了最大的功劳,我对他的感情是真的,我把我对他的热爱体现在了几张画中;其他的,我就没有心情去表现了。政治上的波动,在艺术领域会有反映。但是,反映在我身上的是光明的、正确的、我所佩服的,不是伪装的。”

2016年5月14日,杨之光在广州病逝。此去经年,如去愿先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