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丝路》

吴敬 著/绘,

魔法象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提到丝路,大家首先会想到张骞出使西域开拓出的北方丝绸之路,但在著名的北方丝绸之路出现前,就已存在着一条从成都出发,往西南,经缅甸到达古印度(身毒)的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南方丝绸之路。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蜀,是中国最早养蚕织绸的地方之一。《丝路》这本原创图画书是作者吴敬以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的开拓故事为灵感而创作的一本科普类传统文化绘本。小读者们可以在这本书里了解千年中华文化,打开博学国际视野。

在具体的创作上,作者借鉴了敦煌壁画风格和色彩,全书采用统一的色系和色调,经典的敦煌配色贯穿到底,画风鲜明,很有辨识度。作者精心考察了西南丝路的相关资料,以出土文物素材为原型,进行形象和图案绘制。贝币、织机、古蜀先民使用的陶器、异国商人的形象、古印度人的装扮服饰……文博知识琳琅满目,常读常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丝路》内文

《丝路》在故事设置上,使用了最流行也最简单的讲述方式(引入,发展,高潮,结局),讲述古蜀先民,如何一路翻山渡河,智斗猛兽,最终到达异域繁华城市的故事。这样的单线、按时间发展顺序讲述的方式,符合低龄儿童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让孩子毫不费力地走进丝路的奇妙故事中。

开创一条新路永远都是非常艰难的事情,无论古今。《丝路》讲述的故事十分简单,却寓意深刻。在各种条件都十分落后的先秦时期,古人开山辟路,过河渡滩,其艰险可想而知,但聪慧坚韧的古人却能从四川盆地一路走到古印度,并由这条路将蜀地的商品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蜀地到"那里",不仅是先民勇敢开拓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更是古代中国了解外面世界的过程。

>>内文选读:

导读(节选)

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来的,后来被用以指称以丝绸为主要贸易内容的东西方商路和交通路线。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通和交流主要依赖于东西南北方向四条大的交通干线:西北方向为著名的沙漠绿洲丝绸之路,北方为长城以北的草原丝绸之路,西南方向为南方丝绸之路,东部和东南沿海方向为海上丝绸之路,其中前三条丝路的开通均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后一条则自汉代始通。古蜀丝绸曾是这几条通道上的重要商品。先秦时期,古蜀丝绸传播到西方,先秦时期的主要通道是南方丝绸之路;汉代及其后从北方丝绸之路输往西方的丝绸中,也以蜀地生产的丝绸尤其是蜀锦为大宗;而从草原丝绸之路输往北亚的中国丝织品中,目前所见最早的似乎也是蜀地生产丝绸。由于在这些商道上流通的各类商品中丝绸最为珍贵,最为众人瞩目,所以这些交通路线都被冠以"丝绸之路"的美称,"丝绸之路"也因此成为从中国出发、贯通欧亚大陆的国际交通线的代名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丝路》内文

先秦时期,从四川经云南西出中国至缅甸、印度的国际交通线已初步开通。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翻越横断山区、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古蜀的商贾们将以丝绸为代表的众多商品输送到缅甸、印度、阿富汗,再继续西传至中亚、西亚。其实,商业活动只是人们在这条通道上的活动之一,古代四川、云南与南亚、中亚、西亚的文化交流和互动,都是经过这条道路进行的。由于这条古老的国际交通线位于中国的南方,所以被学术界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丝路》内文绘图

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的国际通道,分为东、中、西三条主干线。西线有东、西两条干道:西道为从四川经云南、缅甸到印度的"蜀身毒道",东汉时又称"灵关道"或"牦牛道",后称为川滇缅印道。东道为从四川经贵州入云南的"五尺道",这两条干道在大理会合后,一路向南,出云南,抵缅甸,至印度、巴基斯坦以至中亚、西亚。这条贯通亚洲的交通线,是古代欧亚大陆线路最漫长,历史最悠久的国际交通大动脉之一。中线是一条水陆相间的交通线,水陆分程的起点为云南步头,先由陆路从蜀滇之间的五尺道至昆明、晋宁,再从晋宁至通海,利用红河下航越南,这条线路是沟通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关系的最古老的一条水路。东线为从四川成都经今贵州西北至黔中,通过红水河、黔江、西江水路,经贵州、广西抵达广州而至南海的"牂牁道"。东线还有一条支线,从蜀入滇,至昆明、经弥勒,渡南盘江,经文山,出云南东南隅,经河江、宣光,循盘龙江而抵河内。

南方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它实际上是古代中国同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以至欧洲等地各文明之间碰撞、交流、互动的重要纽带,是欧亚大陆相互影响、促进发展的文明载体之一,对欧亚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熟悉它、了解它,能让我们对中国的历史甚至世界历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作者:

文:段渝 图:出版社供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