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4月,国产创新药出海项目累计交易金额超百亿美元。在近日召开的第八届未来医疗生态展会(VBEF)上,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药企出海热情日益高涨,未来,在原研药创新、开拓出海市场等方面仍有较大的突破空间。

国内药企出海热情高涨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至4月,国产创新药对外授权许可项目累计25笔,较去年同期增长56%,累计交易总金额超百亿美元。

“根据以上数据概率,可以预计,3至5年之后,在全球医药市场上市的新药中,来自中国的原始创新药将占据较大比重。”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陶峰表示,“但是目前来自中国的创新药只占全球创新药市场份额的3%,相较于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这一比重有些低。”

在多位药企负责人看来,国内药企出海更积极,对国际市场和监管要求越来越熟悉,也开始开拓欧美之外的更多市场,比如中东、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但是在原研药创新上,国内药企仍需升级。

炎明生物联合创始人、CEO邓天敬表示:“目前,国内药企出海的最大挑战是临床转化。在国内做原始创新,我们是最初的发现者,但是将原始创新成果放在全球市场上去进行临床应用,我们却不是专家。如果能够跟跨国药企合作,利用他们的临床优势和疾病转化优势,国内创新药有望走得更远。”

国内药企仍在面临“如何创新”的困境。有药企负责人坦言,一方面,国内药企多数在做跟随创新,做原始创新的还是太少。目前,还没有出现由我国科学家发现的靶点(药物研究和开发的基础)做出来的新药。另一方面,即使国内药企在做跟随创新,也有一些困境需要突破,比如在别人已经找到靶点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找到与之相结合的化合物,怎么找到合适的适应证等等,这些都是国内药企需要突破的地方。

出海范围的选择更多了

国内药企也在开拓欧美市场之外更大范围的市场。

医准智能创始人、董事长吕晨翀表示:“国内药企可以从人口、经济、支付能力等方面,锁定理论上可以突破的市场。比如按照常理来说,欧美市场支付能力强,肯定是最大的市场。但是,当我们接触非洲市场时,发现在非洲有些国家、城市的支付能力也很强。同时,他们还有强烈的意愿引进我们的产品。”

华谱科仪首席运营官于笑然表示:“如欧美、日本、印度市场的门槛其实是非常高的,跨越门槛需要时间的积累。我们可以先发展东南亚和欧美的小众客户,有了一定客户群后,再去更大范围的市场寻求突破。”

平安证券研报表示,全球医药市场2023年整体规模为1.585万亿美元,为中国市场规模的6倍以上。预计2030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仍为中国市场规模的5倍以上。出海可以让国产创新药找到更广阔的市场,提升总销售收入。

资本市场对国内药企出海前景仍存较大期待。中银证券表示,国内医药生物行业2023年业绩增长呈现“先高后低”态势,2024年一季度业绩在高基数基础上面临一定的增长压力。在资本市场持仓方面,医药生物行业占比也处于近年来的低位水平。医药生物行业后续业绩增速有望逐季改善,国内政策支持及创新药出海前景均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