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那个行业蓬勃发展的年代,房地产市场就像是一辆飞驰的列车,售价不断攀升,项目利润似乎总能轻松到手。

那时候,成本管理这个环节,说实话,没多少人会太在意。大家心里都清楚,只要房价在涨,哪怕成本管理稍微粗放一点,也没什么大碍,反正后期的售价上涨总能填补这些“小漏洞”。

可现在呢?形势变了,销售量价齐跌,那个“涨价覆盖一切”的美好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突然之间,“成本专家”这个词开始变得炙手可热,大家都在强化成本能力,毕竟,现在谁能在成本控制上做得好,谁就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

而地产公司每日盘点的那些枯燥的成本数据,就是项目过程的“心电图”。每一条数据的跳动,都反映了项目管理的每一个细微动作。

你说这些数据里能不能扒出“故事”?当然可以!这些数据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它们背后隐藏着项目管理的得与失,哪些环节做得好,哪些环节出了问题,一目了然。就看你有没有那双发现“故事”的眼睛。

所以,在这个“量价齐跌”的时代,我们更要瞪大眼睛,从这些成本数据中挖掘出宝贵的“故事”,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强化成本能力,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从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做起。

1

签证变更产生的成本漏洞

在项目管理中,成本管控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特别是那些难以预料的签证变更导致的“成本漏洞”。这些成本漏洞的产生,往往是因为项目团队在应对变化时没能够及时、准确地作出反应,和项目管理中的种种疏漏导致的。

第一,项目设计和工程人员有时候会因为种种原因,比如担心影响绩效考核,而选择不上报变更。这是典型的掩耳盗铃,问题不会因为你选择忽略它就真的不存在了。

第二,甲乙方在金额核对时争议大,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双方你来我往,争执不休,最后导致成本预期出现大偏差。

第三,有些乙方会因为部分合同变更金额不付款就变得不积极主动,他们心想,反正最后结算时一起算呗,于是就这么拖着,结果到了最后,这些变更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呢?

笔者认为关键是得有个规矩。签订合同时就得明确,未经及时审批的合同变更是不允许纳入合同结算的。这就是强制性保障,让大家都明白,变更不是儿戏,得按规矩来。

此外,变更签证往来函件的“证据”得完整,别到时候说不清楚,搞得大家都一头雾水。隐蔽工程照片、经确认签字的现场工程量记录、图纸、清单等等,这些都得一应俱全,这就是合规性保障。

最后,还得有个及时性保障,一单一估,一月一统计,这样变更金额就能及时进入动态成本,大家心里都有个数。

说实话,这些措施听起来都挺简单的,但关键是要做到位,要持之以恒,要执行,要落地。戳这里,让成本算得准、管的全、控得住

2

变化原因分析和应对

我们经常会遇到合同结算时变更单堆积如山的情况,其背后代表着大量无效率的成本支出。

其根源,首先是合约范围的问题。很多时候,合约规划里描述的范围并不准确,要么遗漏了一些关键项,要么就有重复交叉的内容。

比如,Y项目的地库电缆漏项,结果导致成本增加了几百万。这就像是在家里装修,本来只想换个灯泡,结果发现电线也得换,最后连带着整个电路都得重新布置,费用自然就上去了。

还有合约数量的问题。有时候,项目合约规划的执行管控就像是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混乱不堪。大合同被随意拆分成多个小合同,导致金额不断增加。

这就像是去超市买东西,本来只想买一袋苹果,结果逛着逛着,购物车里就塞满了各种零食、日用品,最后结账时发现花费远超预算。

最后,合约金额的问题。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的合约规划金额却往往一成不变。没有定期刷新合约规划金额的机制,我们就不能根据市场趋势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像是在炒股,却不看股市行情,只凭感觉买卖,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首先,我们要对合约规划范围进行多轮检查和回顾,确保范围清晰、无遗漏。

其次,要严格控制合约规划的招标数量,不允许随意调整分判方式,确保合约执行的规范性和可控性。

最后,建立合约规划定期刷新机制,结合动态成本回顾来判断是否需要调整合约规划金额。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控制项目成本,提高项目效率。

说到底,项目管理就像是一场战斗,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和灵活应变。

3

解决方案的底层逻辑

动态成本的定期回顾是一个好的做法,它不仅反映了成本的变化,更揭示了项目管理中的效率与问题。

数据,看似只是冰冷的数字,但实际上,它背后代表的是项目的“病”。

想要真正做好成本管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数据的表面,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

每当发现数据异常或波动,我们都应该敏锐地捕捉到,并顺藤摸瓜,找出问题的根源。这种对数据的敏感和洞察,是每一个成本管理人员都应具备的能力。

当然,数据只是工具,真正推动项目前进的还是人。

人的思想、态度和行为,都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成本和效率。因此,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和责任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成本管理的专家,而是希望大家都能在日常工作中,时刻考虑到成本的因素。比如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就能充分考虑到材料、工艺和施工的成本;工程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能尽量减少浪费,提高效率。这样,每个环节都能为成本控制贡献一份力量。

再来说说责任心。一个有责任心的团队,是能够有效控制成本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为了项目的整体效益。当每个人都把项目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对待,那么成本控制就不再是一个难题。

那么,如何提高员工的成本意识和责任心呢?

这就需要我们从制度和文化两方面入手。制度上,我们可以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让成本控制与员工的个人发展和收入紧密相连。文化上,我们可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注重实效的工作氛围,让员工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最后,我想说,成本的数据真的不是“算”出来的,而是大家共同努力“干”出来的,我们不应只做一个成本数据的“搬运工”,而是要做一个成本管理的“驱动者”,而过程中每一个细小的节省,都是对成本的尊重和对项目的贡献。

来源:宏观地产成本,本文已获授权,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