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和2021年对于中国考古来说是两个特殊的年份。

1986年7月,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两个祭祀器物坑横空出世,数千件珍贵文物不断出土,轰动国内外,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这两个祭祀器物坑不仅标志着四川地区青铜时代的开端,而且显示了一种高度发达的文明。三星堆,一个独特而耀眼的存在,它让传说中谜一样的古蜀国,从杳无踪迹的神话变成了可以触摸的真实。

2021年3月,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又陆续发掘出6个新的祭祀坑。大批珍贵文物陆续出土,金器、玉器、青铜器、象牙,丰富的埋藏品使其成为新的重大考古发现。一个巨大的谜团再一次牵动了世人的目光:它从哪里来?又去向了何方?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一个考古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一个失落的文明,甚至改写了一部文化史。

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三星堆文化是古蜀文明发展中的第一个高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不同地区间文化人群的交流与互动,共同促进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

三星堆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代的大型遗址,为古蜀国都城遗址。它也是迄今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因其最重要的考古发现都集中于名为三星堆的土丘周围而得名,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博物馆,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的鸭子河畔,是我国首批国家 AAAA 级景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博物馆主要由“综合馆”“青铜馆”两大基本陈列展馆和一个“修复馆”构成,集中展示三星堆作为长江文明之源和天府文化之根的辉煌灿烂,以及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的修复过程,并向公众普及相关文物保护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三星堆遗址博物馆

01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1986年的一次偶然发现,大量面貌奇特的青铜器物在三星堆陆续出土:造型奇特的青铜面具、巨大的青铜神树、金光熠熠的黄金权杖……这些造型独特、埋藏方式怪异的青铜器物,一出土就震惊世界,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在此之前,没有多少人会想到,一个偏处西南边隅、四川腹地不起眼的小村落竟有如此辉煌发达的青铜文明。

在四川省广汉市南兴镇北,有一个震惊世界的未解之谜——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即将在这里登场。

马牧河从这里蜿蜒淌过,将南兴镇分为北、南两部分:北部中央有一道月牙般的弯道,人们称之为“月亮湾”;马牧河南岸,三个起伏相连的黄土堆遥遥相望。这里的村民口口相传着一个传说:玉皇大帝看上了人间的一块风水宝地,就随手撒了三把土,这三把土变成突兀在平原上的三座黄土堆,排列宛若天上的三颗星辰,人们称之为“三星伴月堆”,即三星堆。

最初,三星堆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地方。1929年,村民燕道诚在清理水沟时掏出一坑玉石器,引起相关部门注意。1934年,华西协和大学组织考古队进行了10天的发掘,三星堆从此被世人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星堆考古工作陆续恢复。20世纪80年代后三星堆迎来大规模连续发掘时期。

1986年7月18日,三星堆土堆附近的工人们正在取土烧砖,突然一些散碎的玉片出现在土层中。得知情况后,四川省考古队立即赶到现场。在随后的61天里,考古专家在两座藏满宝物的土坑中,发现并出土了900多件精美古器物,这些器物体量巨大、风格诡谲,一下子就让三星堆遗址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三星堆这两个祭祀坑的系统性发掘,让沉睡千年的古蜀文明“一醒惊天下”。经过整理一号坑共发现器物567件,其中青铜制品178件、玉器129件、石器70件,还有金器、象牙、海贝、骨器陶器,以及约3立方米的烧骨碎渣;二号坑共发现、出土各类文物及残片6000多件其中青铜制品736件、海贝4600枚、黄金制品61件、玉器486件,以及各种石器、绿松石、象牙及象牙制品等。

出土文物数量之大、品类之丰富,都足以向世人证明,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古代生活遗存,而是一种文明。

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而三星堆文明的发现,向世人昭示,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于中华文明的母体,甚至有考古学者将三星堆文明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那么,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的这些精妙复杂、造型奇特的青铜器物,在古时候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考古人员发现,这两座埋藏坑位于三星堆遗址的中部,两坑相距不过二三十米。两坑的坑室走向一致,均为东北和西南方向。坑口呈长方形,口大底小,坑壁整齐,经填土夯打而成。而令人诧异的是,坑内器物绝大多数在埋葬前都经过明显焚烧和破坏,也因此烧焦、残损的碎片散落在坑中,比比皆是。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活动在古代社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整个过程必不可少的就是能代表统治者权力地位和向心力的礼器,它们是统治者身份等级和意志的集中反映。研究发现,礼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夏商周时期成熟并盛行,

考古人员推测,三星堆发现的这两个坑是当时人们祭祀活动的实证,坑内出土的器物就是当时人们祭祀活动的礼器。考古学家的工作就是从这些器物中剥茧抽丝,去探寻它们的故事,去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去触碰当时的文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考古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坑内残碎器物

02

大型青铜纵目面具

考古人员在2号祭祀坑的抢救式发掘过程中,发现一件巨大而神秘的面具。这个奇怪的青铜面具有着和人一样的面孔,眼睛突出,耳朵穿孔,它的下颚有明显的灼烧痕迹,似乎是被大火焚烧之后才被埋人土坑。它就是大型青铜纵目面具。

这件纵目面具重达100多千克,刚被发现时是倒着放的,且因为造型过于夸张,一度被认为是某位皇帝宝座的背圈,待清理出来后,人们才惊觉它是一件大型面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青铜纵目面具

纵目面具面部表情极为生动,眉尖上挑,口缝上扬,做出神秘微笑状,双耳如同一双飞翔的翅膀向两侧充分展开,最让人吃惊的,是它那双向前突伸 16 厘米的眼睛,因此被誉为“千里眼、顺风耳”。

从1、2号祭祀坑中,考古人员共发现并出土了3件青铜纵目面具,它们全都双目前凸、双耳外展。除了纵目面具外,2号坑还发现了20件瓦形鼓目面具。三星堆出土的面具有这样两种:一种是纵目瓦形面具(简称纵目面具),一种是鼓目瓦形面具(简称鼓目面具)。

人们推测,器物的设计者和铸造者似乎在刻意强调突出面具看得远、听得广的特殊功能:面具额头有流云状额饰,似乎寓意面具者天赋异禀,有驾驭流云之能。

那么问题来了,它们是谁?

专家认为,在三星堆众多祭祀礼器中,最有可能代表受祭者形象的器物,毫无疑问就是面具了。而纵目面具之所以体量格外巨大,因它代表的是蜀国开国君主“蚕从”,鼓目面具则代表“蚕从”之后的其他蜀王。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纵目面具体量很大,说明它不是戴在人脸上的,联想到它背面均呈瓦形,额侧与下颌两侧均有对穿方孔。这些特征表明,这种面具一定是被悬挂在高处,高高供奉起来使用的。而鼓目面具略小于纵目面具,它的额部和颌部的穿孔同样表明,它们也是被悬挂在高处的。

可见,面具是作为受祭者的形象被当时的人们祭拜的。这很符合古时人们从始祖往下所有祖先一起祭祀的形式学者们称之为“合祭”。

更多精彩,请看好书推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注公众号|大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