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所在的这个“王氏一族”,确实是一个书法世家!王羲之七子中,半数以上都是著名的书家!王羲之有一个堂侄,他的书法与王献之不相上下,他的一篇短短的行书,只有数十个字,但他的书法却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甚至一度视若珍宝!

后人也因此,对这位王羲之的堂侄,有了新的看法!王羲之的这个表侄到底是什么人呢?信上写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被乾隆大帝如此喜欢?这篇文章将会有更深刻的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羲之的表侄叫王珣,是个很有学问的人。王珣的外公王导,就是王羲之的外公王旷的外公,那么,王珣的外公王洽,就是王羲之的外公了。

王羲之和王珣的祖父,都是金朝著名的书家,这说明王氏书家的书家,是有传承的,所以才能一代代流传下来。

王珣的祖父,王导,在东晋当过一段时间的宰相,被晋元帝看重。所以,王氏一族在整个家族中,都是举足轻重的存在!此外,还有王羲之,王献之,王珣等一批书法家。由此可见,王氏一家,都是富贵之家,这也是其书法之名远扬的一个原因。

王珣自幼受丰厚的文化教育,尤其是受“王献之”和“王羲之”的影响,自幼喜爱书法,并与“王献之”并驾齐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珣留下的书信,正是大名鼎鼎的《伯远帖》!这幅《伯远帖》传到清朝的时候,被乾隆皇帝视为珍宝,并专门设立了“三希堂”,收藏了这幅画,供他日夜观赏。

所谓“三希堂”,“三希”就是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贴》,王珣《伯远帖》,这三样东西,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东西。可以说,这三样东西,都是“三张王牌”!

乾隆皇帝对于“二王”书法的独到喜爱,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为什么王珣的这幅《伯远帖》,会得到乾隆的青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释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王珣和伯远是同龄人,这本《伯远帖》,是王珣用一种悲壮的方式,对一个人说出自己的心声,笔触很自然,也很普通,但却蕴含着一种亲情。

王氏的书信,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挚感情,而正是这种真挚的感情,让他们的书法显得天真无邪,浑然天成。

这封信有五行四十七个字。从他的笔法看,他的笔法苍劲秀美,古朴淡雅,浑然天成,表现出了金代书法的飘逸和洒脱。

《伯远帖》在后世被称为“如旭日东升,似微风,似云雾,似烟雨,似幽林,似曲洞幽林”,这种形象化的形象化,很好地契合了金代书法的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件经典之作,流传到后人的手中,必然会有皇帝和某些学者的手笔,而且手笔之大,远超字画本身,光是夸奖是远远不够的!

归根结底,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伯远帖》的笔法,平实中透着奇异,有些延展开来,有一种无拘无束的姿态;有的舒展开来,又舒展开来。

而《伯远帖》中的文字,则是以金生为形,以玉润为形,每一个文字,都有一种生动的感觉,这就是“看一个人”!

每一个字都是白色的,字体之间的距离长短不一,密度也是恰到好处,每一个文字都是一条线,就像是一串珍珠,流动着圆润的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著名的书画家董其昌,曾称赞王珣的《伯远帖》:“他的字,苍劲有力,古朴无华,长安无人能及,这是一种“尤物”,也就是“优物”,是一种极好的东西。

明朝宰相王肯堂,一位医学大家,对他的评语也很简洁:“笔力苍劲,古色古香”。正是由于历代名家的支持,才使得《伯远帖》在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眼中成为了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伯远帖》以其俊丽、飘逸、飘逸而成为了先秦行书的楷模,并为后人学习和学习书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伯远帖》的来历曲折,令人费解。《诗经》在民国初曾被藏在景怡皇后所住的寿康宫,后流传至海外,最后被收入故宫博物馆。

《伯远帖》是王氏书坛的一种自豪感和传承,正是因为有了这本书,王珣才能长盛不衰。不过,能够在海外找回《伯远帖》,也说明了华夏对于文物的看重!

王珣的《伯远帖》之所以珍贵,一是因为其书法具有一种古老的韵味,一是因为其书法风格清丽脱俗,二是因为其书法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其次,是人文主义的影响;而且,他的书法风格,也成为了金朝书法风格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