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下,走进宁蒗彝族自治县金棉乡龙通村,一梯梯沃柑树依次排开,黄灿灿的沃柑挂满枝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沃柑,满足的笑意挂在脸庞。满山的沃柑树,从开花、结果、生长,再到收获,成为这片土地上一年四季随节令变换的亮丽风景。

“我们已经把果子卖到了北上广。”驻村干部兴奋地说。沃柑俏销的背后,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产业发展的故事。

宁蒗县俗称“小凉山”,是云南省最后9个退出贫困序列的县(市)之一。龙通村的祖祖辈辈以种植包谷等传统作物为生。2019年,当地党委、政府及包村单位结合龙通村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引入沃柑种植。通过召开宣讲会、现场实地观摩、党员示范带头种植等方式,以“党支部+合作社+党员”模式,辐射带动村民种植沃柑1100亩,实现了全村户均5亩沃柑园的产业发展目标。

龙通村地处高寒山区,为解决灌溉用水紧缺问题,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争取沪滇协作资金960万元,建设自然能提水项目,新建300平方米取水口1座、1000立方水池1座,铺设动力管道2910米、钢管10760米等,项目建成后,彻底解决了用水短缺这个制约龙通村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祖祖辈辈都没种过沃柑,咋弄呀?”面对村民的顾虑,驻村工作队积极对接当地农业农村局等相关行业部门,邀请专业技术人员面对面为农民提供苗木修剪、疏果、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技术培训。

水果丰产了,还要卖得好。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坚持突出特色优势、强化产业支撑,‌‌推动特色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加快推进冷库项目建设,不断完善“产、装、销”产业链一体化建设。通过网络宣传、直播带货等,让沃柑成了“网红水果”。2023年,龙通村沃柑累计销售近13万斤,销售金额超过40万元,户均增收约5500元。

短短几年时间,龙通沃柑已在宁蒗县树立良好口碑。龙通村将持续做足沃柑产业大文章,有效提升龙通沃柑的市场价值和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共同富裕。除了种植沃柑外,龙通村还同步在江边河谷地带种植青花梨400余亩、软籽石榴200亩、烤烟560亩,逐渐形成一业主导、多业互补的发展格局,并依托“数字农业+电商”模式,着力打造智慧果园、区域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点。

近日,宾川县宾居镇石马村果农季正杰和收购商、采果队谈妥价格后,已经成熟的岩溪晚芦迎来了采摘的时刻。天还未亮,柑橘采果队队员们就带着剪刀、背篓、竹筐和扁担来到果园。当天采果队要采1.5万公斤,对于10多个队员来说,工作量不小。

果园里,队员们熟练地分组开始采果、挑果、选果。临近中午,采果进度还未过半,采果队迅速通知其他队员前来支援,确保按照约定完成采果任务,让新鲜的果子能够最短时间抵达水果市场。

“我这个园子有4亩多,按照4元每公斤的单价,收入有6万多元。今年是小年,产量会低一些。”季正杰说。

宾居镇共种植岩溪晚芦柑橘约4300亩,主要分布在坝区,每年3至5月为成熟期,产量大小年更替,小年亩产在3000—4000公斤,产值近7000万元;大年亩产可达5000—5500公斤,产值超9000万元,主要销往贵州、四川、北京、重庆等地区。

云报全媒体记者李兴文秦蒙琳 通讯员毛剑许秉坤

蓝莓

一块土地多份收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附近村民在蓝莓基地务工。

时下,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允俸村景亢组的蓝莓种植基地里,一串串蓝莓缀满枝头,村民们正穿梭其中忙着采摘。

“我们摘蓝莓按件数计算,我每天能摘四五十件,收入200多元。”允俸村忙孝二组村民王兴琴说。从2023年12月蓝莓成熟上市以来,每天都有150余名附近的村民到蓝莓种植基地采摘蓝莓。在日常管护中,该基地每天用工70人左右。

蓝莓种植基地负责人王朋2013年退役后就扎根边境村寨,投身科技兴农事业。2022年,王朋成立云南稼沃果蔬种植有限公司,在双江县沙河乡允俸村景亢组试验种植300亩蓝莓获得成功。王朋说:“我们对4个品种进行了种植试验和挑选,从目前试验的情况来看,双江县很适宜蓝莓种植,这里种出来的蓝莓大果率很高,果子的口感好。我们的产品主要是销往北京和上海,目前,市场供求情况稳定。”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蓝莓产业,当地村民除了流转土地收取租金外,还可以在基地务工获得工资。允俸村景亢组村民俸小老三高兴地说:“我家的3亩地租给了公司,每年地租收入5000多元,平时,我又帮公司管理基地,每个月还可以拿到3800元工资。”

据了解,蓝莓种植基地每年带动务工人员近3万人次,为周边村民增加务工收入300多万元。

云报记者李春林 见习记者李彤通讯员严兴勇

樱桃

农文旅融合做精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前,永仁县维的乡落水洞村的樱桃甜蜜上市,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在樱桃园中穿行采摘,品尝着丰收的喜悦。果农们也趁着晴好天气,穿梭在樱桃林间采摘、挑选、装筐,一派繁忙景象。

维的乡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非常适合樱桃种植,种出的樱桃个大、味甜、色泽艳丽,备受消费者青睐。通过线上、商超、观光采摘等多渠道经营模式,小小的樱桃被销往全国各地。村民彭胡永已经种植樱桃30多年了,凭借着丰富的种植经验,他家的樱桃每年都供不应求,今年产值可达20余万元。“我家种了30亩樱桃,从前年开始我学了直播带货,每年樱桃熟的时候都开直播,卖往上海、北京、武汉等地,销路不用愁。”彭胡永说。

近年来,维的乡坚持以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围绕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总体定位,通过实施品牌提升行动、星级标识认定评价、农业技术人才和市场经纪人培育等措施全力推进全领域组织化建设。永仁县维的乡党委副书记仁德军介绍:“目前,落水洞村种植樱桃413.07亩,全村仅樱桃收入就达495.68万元。永仁鲜食红樱桃入选2022年全国第二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市场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

近日,祥云县下庄镇纸房村迷马拉村的几位果农忙着采摘树上最后的樱桃,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今年樱桃果大汁甜,樱桃节的时候卖得很火。”樱桃种植户左思英说道。

迷马拉村樱桃箐昼夜温差大,樱桃树栽种在半山坡的梯田上,阳光充足、土质适宜,结出的樱桃光洁饱满、玲珑剔透,广受消费者好评。

为进一步扩大产业优势、增加产品附加值,下庄镇党委立足特色林果和民族文化资源,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樱桃产业发展倾斜,在迷马拉村樱桃箐规模化发展樱桃1200亩。村“两委”先后引导果农建成采摘体验果园17家,并以果为媒、以旅会友、以节联商,自2023年开始,连续两年组织开展“醉美樱桃季”乡村旅游节,把市场搬进了小山村,也把绿美风光、采摘体验、民族文化等搬上了展示的舞台。“醉美樱桃季”乡村旅游节共吸引游客5.9万人,单户最高日售樱桃300余公斤。

今年樱桃节期间,各族群众除了采摘品尝樱桃、观看文艺汇演外,还可以参加迷马拉记忆打卡、荡秋千、樱桃园集市、唱歌对调等体验活动。

纸房村将通过强招引、通物流、勤服务等,统筹整合农户产品等资源,积极与电商站点、快递企业做好对接,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围绕种植、挂果、采收等方面强化技术培训,深度融合彝乡风情打造特色品牌,并依托农民院士专家服务站帮助农户加强生产管理,不断提高大樱桃品质和产量,全面形成百姓得实惠、客商有收益、樱桃叫得响、产业做得精的可喜局面。

云报全媒体记者秦蒙琳 见习记者段晓宇 通讯员施竞男徐邦恒文/图

枇杷

标准化管护产值产量跃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果农尽享丰收喜悦。通讯员罗洪摄

眼下,绥江县中城镇1万多亩枇杷相继成熟。在大沙村枇杷产业园,金灿灿的果实挂满枝头,果农正忙着采摘枇杷,一派喜悦的丰收景象。“这颗有一两八以上,这颗有一两五以上,这三颗枇杷大约有半斤重。”大沙村12组村民康祝明种植了40多亩大五星枇杷,这些天他请了五六名邻居帮忙采摘,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让康祝明兴奋不已。

随着标准化管护水平越来越高,当地枇杷的产量和品质也越来越好,加上今年天气好、肥水足,康祝明的枇杷产量比去年翻了一番。“去年1亩地平均产量1000公斤,今年平均亩产预计有2000公斤,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来看,预计实现毛收入60多万元。”康祝明一边摘枇杷,一边算起增收账。

枇杷丰收,吸引了不少成都、重庆、贵阳等地的水果收购商前来收购。在大沙村枇杷园附近的一处收购点,20多名果农正忙着对新鲜采摘的枇杷进行挑选分级,准备销往浙江、上海、广东等沿海地区。“今年行情好,5000多公斤枇杷一天就能卖完。”收购商说,绥江产出的枇杷含糖量较高,在东部沿海水果市场很受欢迎,平均每天能销售5吨。

中城镇于2013年开始种植大五星枇杷,经过10年的发展,建成了总面积1.05万亩的枇杷产业园,覆盖大沙、农业、良姜3个行政村,去年实现总产值3500万元。今年,当地全力推进标准化管护,水果品质和产量有了较大提升。

“今年大果特别多,40克以上的大果达到60%,30克至40克的中果大约占30%,小果占10%左右。”绥江县中城镇镇长袁滋介绍,今年比去年增产了30%,总产量预计有5200多吨,可实现产值5000万元。

云报全媒体记者沈迅通讯员罗洪

红桃

果实满山坡甜蜜在心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郎村红桃收购点的工人正在装箱打包。

入夏以来,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澧江街道莫郎村千亩红桃迎来了丰收季。连日来,果农们抢抓时间采摘成熟的红桃,让红桃如期新鲜上市,为消费者带来夏日的甜蜜。

走进莫郎村桃园,阵阵果香扑鼻而来,绿树掩映间,一个个黄里透红、新鲜脆甜的桃子挂满了枝头。桃树下,果农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红桃,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今年红桃的产量有所减少,但由于味道好品质高,价格较往年有所提高。

“我家种了10亩红桃,今年来收购的老板比较多,比去年卖得更好,收购价格最高的时候可以达到每公斤10元。”种植户李和文说。

在红桃收购点,来卖果的果农络绎不绝。一会儿工夫,一筐筐红桃就在墙边堆成山,称重、分拣、装篮、上货,收购商带着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确保新鲜的桃子能及时供应市场。“这里的桃子品质好、个头大、上市早,我们连续多年来收购,主要销往曲靖。”收购商曹满林介绍。

近年来,莫郎村因地制宜发展红桃种植,不断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进一步提升鲜桃品质,村民收入逐年增加。目前,莫郎村红桃种植面积已达2500亩,红桃种植户185户,小小的红桃逐步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果。

莫郎村村委会副主任杨赵李说:“这几年,村里一直鼓励农户积极种植红桃,不定期对种植户开展技术管理方面的培训,提升农户种植水平、提高桃子品质。下一步,党总支、村委会将持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壮大红桃产业,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云报全媒体记者张雯 通讯员代玉春秦本林

西瓜

托起搬迁群众甜蜜新生活

这几天,会泽县娜姑镇的小江西瓜大量成熟上市,每天都有来自河南、贵州等地的客商前来收购,娜姑镇炭山村的瓜农也迎来收获季,一个个滚圆的小江西瓜铺就了他们的甜蜜致富路。

一大早,娜姑镇炭山村红梁子小组村民顾学兰就和老伴在自家的西瓜地里忙活开了,一会儿河南客商要来地里收购,顾学兰老两口忙着把西瓜摘下,在地里堆成一排,方便快速装车。顾学兰种西瓜已经10多年了,每年10月开始平整土地、填土、移栽瓜苗、浇水施肥,每一个环节都精耕细作,直到第二年4月西瓜成熟,他们半年时间都在瓜地里“淘金”。顾学兰告诉记者,今年她种的20亩小江西瓜丰收,价格比去年有所回升,每吨能卖到2600元到3000元,20天左右就能全部卖完。

在小江边,放眼望去全是绿油油的西瓜地,瓜农们搭建的临时农房掩映其间。采收西瓜的季节,瓜农们就住在地里,等西瓜卖完又回到搬迁的新家享受天伦之乐。

5年前,娜姑镇炭山村实行整村搬迁,全村群众都搬进了会泽新城,小江边的1000多亩田地成了群众的宝地,小江西瓜成为了搬迁群众的甜蜜产业。

炭山村村民张关勇今年种了15亩西瓜。这两天,张关勇的手机响个不停,大部分是收购西瓜的客商打来的。张关勇前几年到省外务工,后来还是回家干起了“老本行”。“老家的产业不能丢,大量的土地空闲着太可惜了。”张关勇告诉记者,每到西瓜栽苗和采收期,瓜地里都需要大量用工,带动了本地群众和江对面的东川群众务工增收,工钱每天120元到150元不等。

近年来,娜姑镇盘活炭山村群众搬迁后留下的闲置土地,鼓励搬迁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在小江流域种植西瓜1000多亩。每年4月,小江流域都会迎来人声鼎沸的忙碌时节,全国各地客商争相购买,小江西瓜托起了搬迁群众甜蜜新生活。

云报全媒体记者李苏榕 通讯员汤蕊范魏嵩文/图

责任编辑:孙寅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