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在46年上半年总兵力430万,并且还是国民政府的“政府军”,把持国家财脉后勤无忧,更兼有企图将国民党政府扶植为远东势力代言的美国,提供了39个师的全副美械装备,陆海空多军种齐备。如此看来,军事实力不可谓不强,远远胜过了同时期的解放军。既然如此,为何国军在49年前后一败涂地呢?其实人多未必就意味着实力强,老蒋自己都被虚高的数字给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来分析下客观情况。兵力总量方面45年国民党军编制在册近600万人,但有100万左右实际为虚数,总兵力近500万,为了打压地方派系,缩减经费,国民党军经过整编后总人数430万人,比46年上半年的我军正规军多出300万人左右。如果仅仅看人数对比,似乎国军的优势是压倒性的。其实不然。430万国民党部队里面,庞大的后勤人员及军校学生就超过100万人,而连各地的军统特务甚至也属于军队系统。除此之外,国民党军中比较强势的地方派系有桂军、马回军、绥军、晋军总人数80余万人,很大程度上不受南京政府控制。比如桂系的第7和48军,形式上南京可以调动,但取决于具体战况是否对桂系有利,李宗仁、白崇禧才决定是否参与。47年进攻山东桂军投入了兵力,而淮海战役却拒不出动,由此可见一斑。而老西北军、川军、粤军、东北军、滇军等部队,虽然已被中央系渗透利用,但关键时刻最容易反水,比如长春战役时的第60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国民党军队的构成状况十分复杂,甚至糟糕,中央军一线部队仅仅200万人,还要分兵把守南方各省,实际能投入到关键性的东北、华北、华东、中原战场的国民党军,在人数上并未占绝对优势。臃肿的军队系统,也干扰了南京的判断,造成军事上的盲目自信。而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则是我军的民兵部队。46年我军除了127万主力部队和军区部队外,还有多达300余万非正规军事力量,俗称民兵。尽管在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上与国民党军有着较大差距,但却明显削减了敌人的兵力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兵种和武器方面,国共两军的差距更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国民党军虽然有空军战机900余架、各型舰艇超过200艘,但是大多数时候体现不出优势。空军基本上是有什么用什么,国军的飞机以战斗机和运输机为主,缺少对地攻击的轰炸机,很明显更适合争夺制空权和运兵,轰炸战略目标、掩护地面部队则不是强项,这对我军的威胁就大大减小了;至于海军则更不必多说,国民党海军只在台湾、海南防守时用得上,其他战役仅在1948年支援塔山时集中发射过一些舰炮炮弹,但实际作用微乎其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援助的陆军装备,在中国糟糕的交通状况下有时会起到反效果,华野曾经依靠烂泥地形就缴获了国民党军20余辆坦克,慢慢靠缴获就建立起了自己的独立炮兵(特纵)部队;而在日械搜集和缴获方面,我军足以武装起强大的炮兵部队,尤其是东野的炮兵纵队和华野的特种兵纵队,火炮数量均超过3000门,且有坦克部队和运输车队,武器水平基本不输国民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