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冬天,寒风瑟瑟,北国大地一片银装素裹,北京城的一个小巷子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十个年头,一场关于学历的小争议在民政所内悄然上演。这并非寻常的争执,因为这次争议的主角,是我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按照国家的户籍管理制度,每个公民都需要在户口上,填写自己的学历信息。新生儿自然是“文盲”或“半文盲”,而成年人则需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这日清晨,穿着灰蓝棉大衣的溥仪来到后海某街道的民政所。值班人员拿出表格让溥仪填写。在文化程度一栏,溥仪想了想写下“大学”二字。工作人员接过表格,说道:“您最高的学历证明是初中毕业证书,这一栏 就填初中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让溥仪感到无法接受,毕竟他的教育背景和学识远非一般人可比。溥仪浑身一震,说:“我不同意!我的学识不比普通大学生成色差,填初中太委屈我了。”他抬起头,一双眼睛平视对方,语气十分坚决。

工作人员有些慌了:“可,可是没有证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溥仪曾受过深厚的传统私塾教育,他的知识水平和学识深度,绝不是一般初中生可比。他曾接受过名师的辅导,如同治年间的状元陆润庠、大清王朝的进士朱益藩等。这些教育背景,足以让他至少达到大学甚至更高的学术层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与民政所工作人员的对话中,溥仪提出了他的质疑。他反问道:“你见过精通三国语言,学贯中西的中学生吗?”

工作人员张口结舌,无言以对。的确,这个人不简单。他举手投足间透着非同寻常的气度,像极了先世皇族。难道他真的有那么厉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句话显然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溥仪的学识和才华不容小觑。他的自问自答,更是彰显了他对自己学识的自信。

其实溥仪留下的文字早已证明他非同一般。他所写的《我的前半生》一书,字字珠玑,其中见解之独到,逻辑之严谨,让普通人望尘莫及。他的文章流畅优雅,逻辑严谨,情感真切,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引经据典,行云流水,初中生能达此地步?这分明是大学教授的水准。事实上,溥仪的文化素养和学识,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已有充分展现。尽管曾经身为皇帝,但他也是一位热爱学习、精通多国语言的知识分子。

回到1959年那个冬天的争议,溥仪的反驳并非毫无根据。他的教育和学识,实际上远远超出了当时的学历认定标准。尽管他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历证书,但他的知识和文化修养,却是无可争议的。

此外,溥仪从小就有名师启蒙。当年的状元陆润庠、翰林学士朱益藩都是他的教导。这些人可比得上今天的清华北大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们悉心指导下,即便是平庸之辈也可达中上水准,而溥仪这般聪慧的人,学识自然非比寻常。除中国传统文化外,他还找来牛津优等生庄士敦教他西学。两人关系极佳,庄士敦都常向他请教古籍。这样丰富的知识内涵,比一般大学生更甚。他完全可以担当研究生导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说,溥仪还亲手翻译过《四书五经》,这已经足以说明问题。翻译古典要体现本民族意象,也要传达西方审美,考验的不单是语言,更是学识。能翻译四书五经,溥仪的造诣比学者还高,当之无愧的博士生导师。

见溥仪剖析得头头是道,工作人员终于哑口无言。最终,户口档案上的学历改为“大学”,溥仪这才满意地离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