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魏平定了北方,再次大败柔然之后,就将目光瞄向了南方的刘宋政权。

公元450年,北魏刘宋之间的大战爆发了。

这次北魏由拓跋焘亲自统帅十万大骑兵南下,刘宋的南顿太守郑琨、颖川太守郑道隐都弃城逃跑。而北魏大军迅速包围了现在位于河南省汝南县的悬瓠城。

而悬瓠城的守军只有一千多人。在面对北魏重装骑兵的攻城下,守城官兵在左军行参军陈宪的率领下,竟然坚守了四十多天,让北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资治通鉴》中,关于这场战役的描述是非常精彩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读一读这场荡气回肠的战斗,来看一看在陈宪的率领下,南朝刘宋政权官兵是如何捍卫国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收获与反思

统一了北方的北魏,饮马长江,建立大一统帝国始终是拓跋焘的梦想。而对于南朝刘宋政权而言,在国内还有着大批的激进派,收复北方国土,回归中原也是刘义隆不得不面对的民意。在这样的情势下,北魏和南朝刘宋政权之间的大战就是不可避免的。

公元450年,史书记载北魏拓跋焘到梁川进行打猎。从历史上来看,所谓的打猎,其实就是一场军事演习,然后借助打猎的名义调动部队,从而迷惑对方。其实现在也是如此。有的时候地区形势紧张,于是我们就宣布在哪里搞大规模演习,借演习的名义大规模调动部队。等到部队进入预定的位置,如果形势缓和呢就搞真演习,如果情势更为紧张,有可能就是实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北魏大规模的调动部队,南朝宋的刘义隆也清楚南北大战已经不可避免。但是对于南朝宋而言,当时已经丢掉了黄河天险,如果北魏的骑兵南下,在华北大平原基本上很难阻挡这样的骑兵,就跟现代战争,如果没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在平原地区想要阻挡重装机械化部队也是很难的事情。

而南朝宋的防线又很长,如果北魏骑兵大举南下,一个可能的后果就是快速分割包围各个大城镇,然后一个一个的聚而歼之。这对于南朝宋而言就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刘义隆才给了北方的这些刺史一些灵活处理方式,就是如果魏寇小规模进犯,就各自坚守自己的城池;如果大规模进犯,就带着老百姓全部撤到寿阳。

但是北魏最为忌惮的还是北边的游牧民族柔然,因为柔然占据着广袤的漠北草原,其军队善于骑射,机动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北魏这个时候跟南朝宋发生冲突,如果柔然从北边发动进攻,北魏的都城就可能不保。所以对于拓跋焘而言,为什么在其执政期间,多次大举进攻柔然,就是希望把柔然主力消灭掉。即使消灭不掉柔然主力,也要大幅度的消耗掉柔然的军事力量。其实这个决定也不是没有道理,防守最忌讳的就是分兵,然后进攻一方就可以在每一个点都能形成多打少的局面,最终一个一个点被地方消灭。所以回顾我们解放战争,教员在这方面就很有经验,不在于一个地方的得失,机动灵活的进行部队转移,然后等待时机,在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对敌人的孤军进行分割包围打击,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这一点其实才是后来解放战争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当时悬瓠之战中,刘宋南顿太守郑琨、颖川太守郑道隐都弃城逃跑也不一定就是错的,有的时候保留有生力量待时机反击总比被围困投降强。而退到淮河以南的寿春,依托淮河构建防御北方骑兵的防守体系也是一种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也很可能有些城市是没有坚守条件的,比如粮草水源等等的制约以及城池的坚固程度等等。而当北魏大举南侵之后,位于古豫州的悬瓠城(也就是现在的汝南)称为争夺的焦点。

悬瓠城位于淮河以北,上蔡以南,驻马店以东。现在的京港澳高速就是从汝南的西边经过。如果悬瓠城丢掉,北魏就直接推进到淮河一线。而向西就威胁了襄阳,向东威胁徐州(当时叫彭城),要知道防守时候的战线很重要,看下面地图,如果悬瓠城丢了,彭城就是被包围的命运。而接下来寿春就成为一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当时镇守寿春的南平王刘铄决定死守悬瓠城。他派左军行参军陈宪代理汝南郡事务。但当陈宪到达悬瓠城时,他发现悬瓠城守城的士兵只有一千多人。

而悬瓠城很快就被拓跋焘的大军团团围困。我们看《资治通鉴》上对于北魏的攻城做了很多细致的描述:

比如北魏建了很多耧车,这种楼车有几层楼高,将楼车推近城墙,这样士兵就可以站在楼车上向城内放箭射击,从而避免了从城下射箭因为城墙的阻隔而无法有效杀伤守城人员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在敌人的楼车下,城内的守城人员就得背着门板抵御弓箭的射击。

而古代的城池的防御还有坚固的城墙和护城河。这都能有效的阻挡骑兵的冲击。城门一关,吊桥一放,攻城方首先要解决通过护城河的问题,而守城方居高临下射击,渡过护城河的代价也很高。到了城墙下面就要用梯子等来攀爬,守城士兵就可以用弓箭,石头,热油等手段来阻止攻城方的攀爬。这个代价都是很高的。热兵器时代一般攻城都是火炮把城墙轰塌,然后从缺口处冲锋进去。而在冷兵器时代,就是用冲车。由若干士兵推动冲车冲锋,撞击城门或者城墙,如果能撞塌,就能从缺口处进行冲锋。而在描述悬瓠之战时,还描述了北魏用大铁钩配合冲车去勾住城墙,来扯倒城墙。

但显然南朝宋陈宪这边也很有经验,北魏拉倒一块城墙,城内守军就用弓箭射退冲锋敌军,抓紧时间构筑小强,小墙外再加一层木栅,直接对抗敌人的冲击。

而从当时的描述看,双方付出的代价都是非常大的,北魏将护城河填平,但士兵冲击到城墙下,死亡非常惨重,后来的攻城者就踏着前面的战友的尸首继续攀爬,以至于尸首堆积得如城墙一样高,后面的士兵不用梯子,踩着尸体就能爬上城墙。而爬上城墙的士兵面对着不畏死的南朝士兵,展开生死搏斗。但南朝士兵誓死不退,牢牢的守住了城墙。

所以这场攻防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攻城的士兵伤亡以万计,而守城士兵也伤亡过半。

当时北魏永昌王拓跋仁率领步、骑兵一万多在淮河以北抢掠,掠虏了大量百姓,驱赶他们去屯守汝阳。这时刘义隆让驻守彭城的刘骏,出动骑兵,带上够三天吃的粮食去袭击北魏军队。刘骏发动方圆百里的一千五百匹马,分成五路,派参军刘泰之率领安北骑兵行参军坦谦之、田曹行参军臧肇之、集曹行参军尹定、武陵左常侍杜幼文、殿中将军程天祚等分别统率这五路大军,直奔汝阳。北魏的军队没有防备,在南朝宋的偷袭下,辎重被烧,死亡士兵三千多人,被俘虏的刘宋军卒和老百姓也都得以乘机向东逃走。

但我们看到对于南朝而言,由于不产马,所以骑兵的规模要远小于北魏,这一千五百骑兵跟北魏的十万骑兵比起来数量差距就太大了。北魏也发现南朝宋只是小股骑兵偷袭,于是对这支部队发动反击。而南朝宋的骑兵在这时却没有抱团阻击,反而坦谦之的部队先跑了,而剩下的几支部队就被北魏分割包围聚歼,刘泰之被北魏军队杀死,臧肇之掉到河里溺水身亡,程天祚被北魏军队抓获,逃回彭城的只有坦谦之、尹定、杜幼文及一些士卒共计九百多人,战马仅仅剩四百匹。所以后来刘义隆非常愤怒,将武陵王刘骏贬为镇军将军,坦谦之被杀,尹定、杜幼文则被交付尚方做苦役。

之后刘义隆派南平内史臧质到寿阳,让他和安蛮司马刘康祖一同率兵援救悬瓠。拓跋焘派遣殿中尚书任城公拓跋乞地真率军抗击臧质的援军,这场战争臧质杀了拓跋乞地真,获得了胜利。拓跋焘攻悬瓠城攻了四十多天,却没有攻下来,自己付出的代价反而很高,而这时北魏的内部又出现了新的风波,于是拓跋焘只能先撤军。悬瓠之战以南朝宋抵御住了北魏的进攻而终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悬瓠之战我们也可以看出,失去了黄河天险,南朝宋的军队在面对北魏的铁骑的冲击下,防守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华北大平原对于骑兵而言是非常有利的,南朝宋只能依托一些坚固的城池进行固守待援。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刘义隆才希望能夺回黄河防线,依托黄河建立防御工事。而在这样的战场,北魏的骑兵还是具有碾压的优势的,其实悬瓠之战虽然南朝宋的士兵不畏死亡,坚守了四十多天,但实际上城内伤亡也非常大了,基本上快丧失了抵御能力,要不是拓跋焘朝堂出了问题,可能悬瓠城最终的结果还是失守。在冷兵器时代,为什么总是北方统一中国,跟南北方战斗力的差距实际上还是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