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针对青年“脱单难”的痛点,越来越多网络婚恋交友平台推出各式婚配服务。但一些平台利用消费者急于“脱单”的心理,挖坑设套,诱导年轻人花钱购买昂贵的会员服务,却在服务中暴露出会员信息审核不严,实际服务与承诺不符,格式合同显失公平对等诸多问题。(5月14日《中国青年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社交平台进行的婚恋交友模式方兴未艾,许多婚恋介绍平台纷纷涌现。如果这些婚恋平台,网站运用得法,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确实可以给用户提供低成本,便利且舒适的交往渠道和交友环境,帮助多数面临“脱单困扰”的青年人解决自身问题,这点不言自明。

可当下,有一些网络婚恋平台却把路走歪,将适婚群体的焦虑和家庭压力转化为平台获取经济利益的契机。“设门槛”“收会员”“逐级加价”,这种种举措,不但无法为用户解决婚姻困扰,反而为他们“挖了坑”。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导致了网络婚恋模式问题频发。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婚介主要是以熟人相亲为主要形式,以地域联系和上一代人际交往关系为纽带。这使得相亲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话语与情感上的接近性。

饶是如此,在中介和媒人的语言修饰之后,双方仍然不能对对方具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互联网的婚介平台之上,用户也就更加难以了解交往对象的真实一面。

同时,互联网本身的虚拟特性又让平台方塑造一个优质的“完美恋人”变得容易。用户往往是在充值会员,投入大量资金之后,才发现平台介绍给自己的交往对象并不合适。同时,平台对于用户信息资质审核的不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的不健全,造成了网络婚介平台资源的不充足,加大了网络相亲、线上婚介的不确定性。

此外,互联网婚介平台往往在用户注册与使用app时会询问用户存款,支付宝花呗额度,划分收费层次,“看人下菜碟”。这也制约着用户对于交流交往对象的选择。如此状况下,用户想要在网络平台上找到自己的“真爱”,可并非易事,甚至无异于大海捞针了。

且由于信息的局限和平台条款的不对等,不公平。用户又焉知网络上的“月老”“红娘”牵着的线头那端是不是陷阱?判断一个网络婚介平台是否“靠谱”,要看它是否以“解决问题”为实际导向。

在现代社会,网络平台本该作为用户交流交往的重要辅助工具。婚介app也本该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长处,推动需求用户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相互了解。利用大众焦虑,设门槛,设障碍,收会员费,并非有益婚恋之举。平台要为青年人牵线搭桥,建立他们之间的沟通渠道。要清除用户之间的交流障碍,打破滤镜,倡导双方展示真实自我。“修路”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可以借助网络婚介平台找到合适伴侣,走向个人幸福。而不是将用户引上一条终点注定是陷阱的道路。修路就是修路,它不能更不该成为婚介平台骗人圈钱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