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两季是红火蚁活跃期

在出门游玩时

在路边、草地、公园、山坡……

大家看到这种小红土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野外红火蚁的蚁巢形态。新华社发(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供图)

千!万!别!踢!

千!万!别!碰!

千!万!远!离!

因为那可能是一种

攻击性极强的毒虫——红火蚁!

一旦被它轻轻咬一口

轻则伤口红痒化脓

至少半个月才能好

重则可能会导致休克

甚至有生命危险!

近日,一种看似不起眼的蚂蚁,因接连造成伤人事件,被广泛报道,引起关注。

5月12日,“北京市园林绿化资源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也发布科普提醒称,随着天气转暖,一种外来入侵的害虫进入活跃期,那便是“凶名”远扬的红火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火蚁体色鲜艳红亮,对入侵地区的人身健康、生态系统、农林业生产等均构成严重威胁,甚至被称为“地表最强入侵害虫”。目前北京尚未发现。

多地报告红火蚁伤人事件

“被咬了一次就‘要命’,当晚(叮蜇部位)红肿发烫,鼓起的包有手掌大小,就像腿上长了另一个膝盖……最严重的时候头皮发麻,整个人都头晕目眩的。”家住武汉的夏女士这样描述自己被红火蚁叮蜇后的感受。

原来,夏女士穿着拖鞋在小区散步,小区里绿化丰富,她不小心被红火蚁叮蜇了右腿,随后几次出门,即便穿了袜子、长裤,却还是接连被咬伤左腿、脚踝和手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红火蚁叮蜇后残留的印子。图源:受访者提供

与夏女士有着相似经历的广东居民吴女士介绍,自己是在树下不幸被红火蚁咬伤,起初并未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结果当日夜里伤口便开始发痒、发烫、红肿,接下来几天内红肿面积持续扩散,痛感明显,整晚都睡不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红火蚁叮蜇后的伤口。图源:受访者提供

“我还以为自己中毒了,腿上被叮蜇的部位非常骇人,还痛得难忍,甚至想过会不会要截肢。后来皮肤科医生说是虫咬性皮炎,开了两只糠酸莫米松乳膏,每天涂抹3次,并持续冰敷,用药3天后,才终于慢慢恢复。”吴女士说,红火蚁在广东很常见,现在自己出门必备防蚊虫的药物,除非事先喷过药,否则不敢随便站在树下和草地上。

广西居民吴先生也表示,华南地区有很多红火蚁,尤其是草丛附近,公园里也都竖立了牌子提醒,但数量实在过于庞大,几乎不可能全部剿灭,只能自己小心防范,尽量远离土堆状的蚁巢

遇到TA一定要小心

红火蚁,拉丁名形象的比喻为“无敌的蚂蚁,因其难以控制而得名。它属于社会性昆虫,是蚂蚁的一种,体型长度约为3毫米至7毫米,原产于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微镜下的红火蚁工蚁形态。新华社发(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供图)

有别于普通蚂蚁,红火蚁攻击性很强。红火蚁叮蜇时,会用上颚钳咬皮肤,用尾部鳌针刺入并释放毒液,被叮蜇处会有火灼般的疼痛感,继而出现红肿化脓,个别过敏体质者可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狭路相逢”别招惹

红火蚁的蚁巢比较容易辨认,一般有30厘米~40厘米高,下雨后很容易凸显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发现红火蚁后不要踩踏蚁巢,更不要用手去触摸,防止被咬伤。如果发现它爬到身上,要迅速拍掉或抖落,不然可能会被叮蜇。

在红火蚁活动区域生活或作业时,充分做好防护,戴上手套、穿上长筒雨靴,并在上面涂抹滑石粉等。

在我国几乎没有天敌

已入侵12个省份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数据统计,2016年,红火蚁入侵11个省份的281个县(市、区),到2023年,数据变化为12个省份的625个县(市、区),7年新入侵344个县市区,其扩散速度仍然很快。

红火蚁的传播扩散途径主要分为人为传播和自然扩散。人为传播一般通过园艺植物、草皮、土壤、车辆运输、农机设备等传播。自然传播主要包括红火蚁的繁殖蚁婚飞扩散、随水流扩散及蚁巢分巢和搬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火蚁的繁殖蚁婚飞。新华社发(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供图)

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教授陆永跃介绍,“与土壤相关的调运都有可能传播红火蚁,根据我们研究测算,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未来10至15年,红火蚁还会继续扩散,有可能扩展到1400个至1600个县市区。”

红火蚁防控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除了提升红火蚁生物学研究和高效防控技术的水平,“我们需要建立起多部门协同作战的联防联控机制,推出全国性的红火蚁防控指导方案。”陆永跃说,红火蚁防控涉及农业、林业、交通运输、水利等多个部门,防控的“最后一米”是关键,需要联合协作,各负其责,才能有效清除。

万一被咬伤后如何处理?

被红火蚁咬伤千万不能掉以轻心。程度较轻的话,可以:

① 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被叮咬部位;

② 用凉水或冰块对被叮咬的部位进行冷敷;

③ 注意保持被叮咬伤口清洁,千万不要用手搔抓,以免导致继发感染;

④ 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应药剂,以缓解过敏反应。

如有过敏病史或被叮咬后反应较严重者,务必迅速到医院就诊,进行抗过敏及局部清创等处理。

来源:小康头条微信公众号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九派新闻、“北京市园林绿化资源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责编:王芳

审核:田苑淯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