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1年,80岁的杨得志将军接到了聚会邀请。

本着“见一面、少一面”的想法,他强撑着虚弱的身体赴约,到了会场也不肯坐下来,反而坚持在外面等。

当工作人员劝说,他也只是摇摇头说道:

“不敢坐,我在外面站一会儿……”

开国上将杨得志,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他又为何不肯进去坐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所向披靡,常胜将军

1911年,杨得志出生于湖南醴陵,他的父亲只是个普通铁匠,家庭条件并不好,因此他自幼给父亲帮忙打铁。

后来,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杨得志还去江西萍乡当起了煤矿工人。

恰逢革命浪潮兴起,杨得志有心报国,就加入了红军,跟部队一路走上井冈山。

通过血与火的磨砺,逐步成长为了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江之畔,他带先遣军强行军数日夜,这才抢在国民党主力之前,抵达了渡口。

眼看渡口无船,杨得志便带领战士扎竹排渡江。

一开始竹排被急流席卷,撞在江中巨石上,八名战士壮烈牺牲,杨得志无所畏惧,重选渡点后继续带人渡江。

最终,杨得志和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到了乌江对岸,给中央红军找到了生路。

大渡河边,杨得志先是冒雨赶路七十余公里,紧接着就投入战斗,缴获运输船。

凭借这艘船强渡大渡河,击溃了河对岸敌军,为大部队渡河提供了重要掩护!

红军能够顺利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杨得志和先遣部队功不可没,是他们一次次冒死战斗,“长征奇迹”才有了诞生的土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战时期,杨得志同样功勋卓著。

平型关大战时,他带领685团歼敌500多人,直接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还有“夜袭八公桥”,同样也是他抗击日寇时的高光表现。

这一战俘虏伪军官兵3200多人,还缴获了大量辎重及一座保存完好的兵工厂,挫败了日军的阴谋!

抗战胜利后,他成了晋冀鲁豫军区纵队司令员,得到了更大的施展拳脚的空间,在“清风店激战”“围攻新保安”等战斗中大放异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这些战斗只是让杨得志在国内扬名,那么抗美援朝就是让他真正的站上了世界舞台。

“上甘岭战役”大家肯定不陌生,而这场战斗就是他参与指挥的。

在美军拥有绝对火力优势,并且“顶级名帅”范佛里特亲自下场指挥的情况下,他们依旧没能攻克我军阵地,以至于这场战斗成为了坚守防御战典范。

就连美军都不得不叹服,并且将此战编入他们的教科书,时时观摩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对越自卫反击战,杨得志同样表现出色。

他率领云南边防部队出击,歼敌、俘敌、缴获物资无数,甚至一举摧毁了越南北部针对我国的军事设施。

正凭借这种种成就,杨得志才成为解放军上将、任职时间最长的总参谋长。

可就是这样的杨得志,参加聚会时还得站在外面等人,这是怎么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杨得志门外等人

1991年,杨得志接到了一个聚会邀请,内容简单明了,请老红军们聚聚。

一开始,家人是希望杨得志不要去的。

毕竟当时杨得志已经年逾八旬,身上还有不少战争年代留下的伤病,那么冷的天气出门,要是病倒就不好了。

不过,杨得志却坚持要去。

因为在他看来从红军时代走来的老朋友,剩下的已经不多了,这样的聚会是去一次少一次,每一次都应该珍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聚会现场后,杨得志简单了解了一下邀请名单。

当听到一个名字的时候,他的眼睛瞬间亮堂了许多,紧接着便直接起身,笑着朝门外走去。

陪同的家属和工作人员都很困惑,不知道他为什么突然朝外走,劝说他坐下来,毕竟外面的天气太冷了,杨得志的身体情况又不太好。

可杨得志却摇摇头,高兴的说道:

“哪敢坐下来,老首长马上要来,我在外面站一会儿,迎迎他。”

听到这,大家才恍然,原来杨得志过去的“老师长”李聚奎也参加了这次聚会。

杨得志一向对过去的首长很尊敬,坚持站外面等也就不奇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人的故事,还要说回1934年。

彼时李聚奎是红一师师长,杨得志则是他麾下的团长,后来杨得志晋升,还曾给李聚奎当过副手。

两人间的第一次重大合作,应当是“三甲嶂防御战”

三甲嶂是一座矗立在南丰和黎川之间的土石山,大概500米高,地理位置险要,而且易守难攻。

我军在这里部署了一道重要防线,防守兵力有一个团。

然而,丧心病狂的敌军为了攻下这里,足足出动了三个师的兵力,以至于局面一度陷入胶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在李聚奎和杨得志配合默契,这才守住阵地。

这场战斗发生在反围剿斗争时期,之后的事情想必大家也知晓,红军为保全力量进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杨得志取得了飞渡乌江、强渡大渡河等壮举。

只不过很多人不知晓,这其中其实也有李聚奎的影子。

就拿强渡大渡河来说,李聚奎动用火炮掩护,杨得志最终才能顺利完成渡河。

虽然李聚奎亲自参与指挥了强渡大渡河,也有很大贡献,但他本人很少提这事,只有在结束的时候才说一句:

“这是红军的胜利,我们的名字会被遗忘,但红军百折不挠的精神会流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聚奎是杨得志的“老首长”,两人也同样都是上将军衔,但是李聚奎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时间,其实比杨得志晚三年。

因为1955年授衔的时候,李聚奎被调到石油部门任职了。

当时我国在这方面可谓一片空白,但对石油的需求又很高,所以李聚奎自发扛起了这个重担。

后来,国家给他补发了上将军衔,也是对他过往功绩与奉献的一种认可。

只不过,无论是杨得志还是李聚奎,其实都不在意名利,不在乎军衔高低。

哪怕杨得志被授予军衔早、后来职务高,看到李聚奎照样是十分尊敬的。

这一点,也与他过往的经历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杨得志的过往经历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杨得志与汉阳造”的故事?

1928年初,年仅17岁的杨得志,和哥哥杨海棠一起投奔了红军第七师。

说是一个师,其实当时也就几百人,而且大多是没有打过仗的农民,真正经历过南昌起义或者在旧部队里当过兵的,是极少数。

杨得志进入部队后,被调到特务连三排七班,这个班的班长以前就是当过兵的。

初来乍到的杨得志啥也不懂,还为自己能拿到钢枪而高兴。

没想到班长直接给他递了个梭镖头,让他找个木头自己装上,这下子杨得志生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斗连队是可以领钢枪的,你凭什么不给我发枪?”

班长并没有理会他,只是继续催促他去装梭镖,杨得志梗着脖子在那里不动,还被班长给狠狠训了几句。

杨得志满腹委屈,可是班长把其他人叫过来的时候,他傻眼了。

因为包括班长在内,大家手里拿的都是梭镖和大刀,就没一个手里有枪的……

原来当时部队条件有限,想要枪只能去缴敌人的,就连班长手里的那个梭镖,都是农友们打土豪得来后送给红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哥哥那得知情况的杨得志很羞愧,想着找班长道歉,没想到班长主动找他了:

“发枪的事确实是我不好,没好好说,今后我一定改掉旧部队的习气。”

杨得志羞愧摇头,也向班长认了错,经过此事两个人的关系反而好起来了,杨得志更是向班长承诺:

“以后我一定缴获两支汉阳造,班长一支我一支!”

这里的“汉阳造”,其实指得就是国民党汉阳兵工厂里生产的步枪,倒也不算多好,可当时对我军战士来说也算个“稀罕玩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机会很快来临,打完仗后杨得志果然缴获了支枪,只不过令他有些沮丧的是,这并不是汉阳造,而只是一支杂牌枪。

尽管如此,杨得志还是高高兴兴地拿着枪朝着班长跑去。

结果没想到刚到跟前,就听到有人喊“班长不行了”,等他冲进人群,只看到班长抱着一支枪艰难的笑。

看到杨得志来了,班长把枪慢慢地朝他推过去,然后就去世了。

看着手里的枪,杨得志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眼泪哗哗的流淌而下。

因为班长留给他的枪,正是一支“汉阳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杨得志带着这支班长用鲜血换来的汉阳造,踏上了去井冈山的旅程,真正开启了自己的革命之路。

无论后来职务升得多么高,他的心里都牢记着班长。

红军战友的关系,就是如此纯粹而令人感动。

大家都在舍生忘死的为革命奋斗,不管是司令还是士兵,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谁比谁更高贵

对于老首先的尊敬、老战友的情谊,一直埋藏在杨得志心中,从来没有改变过。同样不曾改变的,还有杨得志的初心,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 、初心不改,奋斗不终

在革命年代,杨得志就对自己要求极高,他是出了名的“讲纪律”

1941年,日伪军在华北地区实施了残酷的大扫荡,三光政策下,我军物资极度匮乏,面临的局面也相当艰险。

杨得志为了便于指挥作战,索性住在了粮仓边。

某天粮站站长半夜检查的时候,发现仓库北边有间屋子还亮着灯,他连忙跑过去,对着杨得志就是劈头盖脸一顿骂:

“粮库怎么能住人呢?这要是出了事,谁能负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在工作的杨得志一怔,当即表示抱歉,并表示很快就会搬走。

没想到粮站站长还不满意,一直在批评他,最后还是一旁的工作人员开了口,说出了杨得志的身份。

站长怎么也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杨司令”居然住在这种地方,他连忙道歉。

没想到杨得志直接制止了他,反而歉意的说道:

“你是负责任的,要对你提出表扬,这件事该赔礼道歉的,是我杨得志!”
“无论任何时候,任何人,都要讲纪律,你做得没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杨得志在济南军区当司令。

为了响应下连当兵号召,他直接脱下将军装,再次穿上了列兵的衣服,成为了徐州某团六连的一名普通士兵。

已经当上将军的杨得志,回去后并没有一点不习惯。

除了日常训练全部达标,他还抽空给伙房帮厨,帮其他战士缝洗衣物、床单。

其实,战士们也对他的身份有所怀疑。

毕竟当时他都快50岁了,这个年纪还在部队里当普通士兵,看着的确有点奇怪,有人猜测他是位首长。

不过大家很快打消了这方面的猜测,因为他太“普通”了,训练起来一板一眼,平时干活还抢着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次集合的时候,他发现大家都穿着白衬衣,只有他套了一件单军衣,立马向班长请示回去换衣服。

班长说,你年纪大怕冷就不要脱了,可是杨得志还是坚决跑回去,换掉了衣服。

这种严格的自我要求,属实令人感到钦佩。

也正是因为杨得志“初心不改”,所以昔日的老战友、老首长们,也都非常喜欢与他交流往来,那次老红军聚会上李聚奎就和杨得志聊得非常开心。

在此之前,李聚奎82岁生日的时候,杨得志更是亲自登门去拜访,由此可见杨得志对李聚奎的敬重以及两个人情谊的深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4年,杨得志同志在北京去世了。

当时还在的许多老红军,亲自出席了他的追悼会,送了他最后一程,也算是为他践行。

属于杨得志的故事,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

我们都应该从他的故事中得到启发,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奋斗终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