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到粟裕,大家肯定不陌生。

他是我国“ 36位军事家”之一,也是“开国十大将”之首,有着“战神”之名,甚至还被许多人认为是无冕的元帅。

1984年他因病辞世后,有四位军队首长闻讯赶来,悲痛不已,久久不愿离去,最终在他的遗体前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照。

那么这四位军队首长分别是谁?他们和粟裕有着怎样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抱憾挚友:张爱萍

四位军队首长中的第一位,是1910年出生于四川达县的张爱萍。

他18岁入党,先后在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部和中央军委骑兵团任职,是名副其实的“老革命”,抗战时期更展现出了惊人风采——

其一,张爱萍先后参与过皖东北抗日根据地、苏皖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及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且用时很短,说明他有卓越组织能力。

组织上早就发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让他在1938年4月去金华做统战工作,联系起他早期一直担任政委、书记,可见他的定位比较偏向于“智将”

其二,在皖南事变后,盐阜区实施“党政军一元化”管理,而张爱萍作为第八旅旅长、盐阜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很快表露出了优秀的统兵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3年前后,日伪军曾对盐阜地区进行残酷“扫荡”。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张爱萍巧用游击战术,跳出敌人包围圈。

然后瞄准时机展开反打,在大大小小六百多次战斗中,足足攻克了日伪军50多个据点!

正因张爱萍功绩卓著、允文允武,所以彭雪枫牺牲后他才接过新四军四师师长一职,抗战胜利之际粟裕和他分别是华中军区的第一、第二副司令。

以粟裕后来的成就来看,张爱萍如能正常参加解放战争,多半也会有相当亮眼的表现,只可惜一场“意外”让他留下了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是1945年,张爱萍坐着缴获的日军大卡车赶路,没想到雨天道路泥泞,车子轮胎打滑,车上的张爱萍意外撞到墙上,头上鲜血如注,陷入昏迷。

虽然张爱萍凭借顽强毅力,参与到了后续战斗中去,也取得了一场胜利。

可是庆功会上他再度昏迷,此后身体状况不佳,一度被送到了苏联疗养。

张爱萍此次与粟裕共事时间不长,不过他们给彼此留下的印象不错,1954年粟裕被委任为总参谋长后,张爱萍成了他的“两个半”助力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组织上给粟裕配备了11位副总参谋长,可绝大多数都有其他工作,没时间到“总参”上班。

只有李克农、张爱萍和陈赓到任了,不过陈赓当时忙着建军校,因此只能算“半个助力”

或许是因为往来颇多,张爱萍和粟裕关系很好,得知粟裕离世后张爱萍由衷地感到悲伤与怅惘,所以才会在他的遗体前久久矗立,沉默不语。

“粟裕当总参谋长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很顺畅、很有效率!”

张爱萍晚年所说的这短短一句话,充分表达了对粟裕的认可与缅怀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风范千秋:余秋里

四位军事首长中的第二位,是被盛赞“功垂青史,风范千秋”的余秋里。

余秋里出身贫苦,亲身经受过土豪劣绅的压迫与剥削,所以才会在1929年参与地方农民暴动,随后加入红军,正式走上革命的道路。

余秋里在战争年代表现得极为英勇,同时坚韧不拔,是“轻伤不下火线”的典范。

在反“围剿”斗争中,他头部和腿部先后遭到重创,只是略作治疗就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跟随大部队一起长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后的战斗中,余秋里的左臂两次受创,骨头和青筋都露出来了,可是他依旧咬着牙指挥战斗,一直扛到了战斗胜利,这种精神属实令人敬佩。

然而,由于战斗过于频繁,以及长征路上我军医疗条件有限,余秋里的左臂始终都没能得到有效治疗。

有时候伤口痛得太厉害,他只能往伤口上浇冷水,痛得发抖,连吃饭和说话都有些困难。

同志们实在不忍心看下去了,提出要抬着他走,可是却遭到余秋雨拒绝。

“大家都不容易,我能够自己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余秋里拖着一条伤臂跟着大家行军,一路上还不忘组织开展政治工作,硬生生扛了192天,等到缴获手术器械的时候,已经没办法治了,只能将左臂锯掉,所以余秋里后来也被人们尊称为“独臂将军”

余秋里不仅在战场上表现骁勇,而且非常擅长深入群众,总结进步经验。

在陕甘宁边区练兵的过程中,余秋里就发挥出巨大作用,得到毛主席夸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余秋里响应毛主席号召,集中精力搞石油工业。

先是一力促成“大庆石油大会战”,而后又在渤海湾地区开辟了石油工业第二战场,推动了“华北石油勘探会战”

可以说,没有余秋里,我国原油产量和加工能力很难双双迅速迎来井喷,国民经济发展和后续“五年计划”也会受到巨大影响。

至于余秋里推进干部“四化”建设一事,更在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余秋里和粟裕的关系也很不错,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1977年的那张合照——

“聂叶徐邓”四人坐在前面,而粟裕、余秋里等六人则是站在他们身后,大家的脸上都带着轻松愉快的笑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身负所托:杨尚昆

四位军事手段中的第三位,是与粟裕同为“36位军事家”之一的杨尚昆。

1907年,杨尚昆出生于重庆潼南,求学期间他逐渐接触进步思想,最终毅然于1925年投身到了革命工作中来,次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作为上海两次工人起义的主要筹备者之一,杨尚昆很早就崭露出了才能。

所以1926年他被党组织送到苏联系统学习马列理论,回国后主要从事宣传以及工会发展工作。

我们熟悉的《红色中华》《斗争》等机关报刊,背后都有着他的影子,他不仅是“编辑”,还是“投稿人”。

他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和社评积极宣传了党的主张与思想,在当时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光能拿笔杆子还不行,还得能拿枪杆子,尤其是杨尚昆之类从纷乱年代走来的战将。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杨尚昆长期在各地辗转,有时候是动员群众,有时候则是从事统战,还有些时候是直接带军队打仗。

在我国战争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百团大战”,杨尚昆就是参与者。

一场“交通奇袭战”,让杨尚昆声名远扬,就连毛主席都专门夸赞了他。

新中国成立后,杨尚昆被委以重任,他先后在中央办公厅、中央军委以及中直机关党委担任过重要工作,参与建立了一套完善而高效的机构设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杨尚昆的生平,他大多数时候都扮演着一个“协助者”,尤其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不重要”,恰恰相反,他能滴水不漏地协助刘少奇、邓小平等人开展重要工作,这是很了不起的。

就拿调整国民经济这件事情来说,杨尚昆负责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

他带领中央精简小组在极短时间内精简1000多万职工,减少了2000多万城镇人口,帮助我国走过了财政经济状况最艰难的那段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尚昆和粟裕的关系非常亲近,1984年粟裕病重的时候,工作人员当即找到杨尚昆,问他要不要去看望一下粟裕。

杨尚昆平日里对粟裕颇为推崇,这个时候却皱着眉头,陷入沉默之中,许久后才摇摇头说不去了。

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没完成粟裕的“委托”,实在是有些无颜相见。

这份“委托”,其实就是消除一些人对粟裕的误解。

不过虽然心情复杂,杨尚昆最终还是去医院看望了粟裕,一直陪粟裕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粟裕坐飞机去广州的时候,杨尚昆等人还亲自去机场迎接。

关系愈是亲近,在粟裕离世后便愈为他感到伤心,不敢想象杨尚昆等人站在粟裕的遗体旁时,心情是何等的悲怆与寂寥——

昔日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最终也难以避免缠绵病榻,在虚弱中离世。

又一位挚友“凋零”,从战争年代一路走来的同行者,如今剩多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 、三杨之长:杨得志

当时在场的最后一位军队首长,是我军“三杨”中最为年长的杨得志。

所谓“三杨”,分别是杨得志、杨勇以及杨成武。

这三人中杨得志最大,1911年初出生于湖南醴陵,由于小时候家里穷,他读了两年私塾就辍学了。

其他“二杨”在学堂念书的时候,杨得志已经跟着父亲打铁、下煤矿当工人了。

艰苦的生活磨砺了他的意志,所以他后来才能从一名普通战士迅速成长为红军团长,在长征期间立下赫赫战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是飞跃乌江天险,还是组织17勇士强渡大渡河,都被人们津津乐道,而这些还只是杨得志精彩革命生涯中的短短一笔——

1938年杨得志带着第344旅越过平汉铁路封锁线,在敌后开辟革命根据地;此后他又在冀鲁豫地区拉起了一支数万人的武装,与日军展开激烈斗争。

解放战争期间,杨得志被委派为野战军司令员,罗瑞卿给他当政治委员,他们共同驰骋于华北战场,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战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他“二杨”也不简单,1948~1949年人民解放军全军整编出了16个军团,其他“二杨”和杨得志一样,都是解放军兵团司令员。

要知道当时16个兵团司令员里,除了叶飞、陈锡联,其他人可都比杨得志三人要大不少。

1979年,邓小平事情太多,忙不过来,于是决定不再兼任总参谋长一职,而人们推选出来接替邓小平的人选,就是“三杨”。

一开始讨论的是杨成武,后来讨论的是杨勇。

最终邓小平等人反复斟酌后,认为在当时的局面下还是杨得志最适合接班,于是次年杨得志正式接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一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年代里,杨得志和粟裕的接触并不算太多。

不过1978年两人曾经一同带着代表团去朝鲜访问,而这次访过程中,他们也留下了一张珍贵合照。

当时,粟裕大将是代表团团长,而杨得志上将则是副团长。

两人这次带团访问朝鲜,主要是为了加强两国间友好合作,这是1958年后我国首次派出代表团正式去朝鲜访问,在当时还是影响颇大的。

粟裕和杨得志本就是一同从革命年代走来的,彼此间也算熟悉,这次携手出国访问,更是巩固了两人的友谊。

只是杨得志也没想到,粟裕竟然会在1984年病逝,他赶去追悼的时候心情也很是沉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为粟裕离世而悲痛的,又何止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这四位呢?

粟裕在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甚至被称为“无冕元帅”,这可不是随便说说。

这些老同志们的功绩值得称道,他们彼此间的情谊也同样可贵。

希望大家能从这个故事中有所收获,领略老一辈革命家的传奇风采,也将他们的故事精神传承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功业垂青史,风范耀千秋》 人民网

《不懈奋斗,壮丽人生》 人民网

《说不尽的军中“三杨》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