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天予杜哥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从幼儿园到高中,无一幸免。然而,这场改革是否真的如其所宣称的“减负”、“保护孩子的潜力”,还是仅仅是一场没有实质改变的形式主义狂欢?我们不得不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质疑。

我们来看看幼儿园的教育改革。公立幼儿园不再教授知识,只能玩,这无疑是对孩子们天性的尊重,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然而,这种改革似乎并没有考虑到小学阶段的教育需求。一年级的学习内容被大幅度压缩,拼音、识字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时间大大缩短,仿佛默认孩子们在幼儿园就已经有了扎实的基础。但实际上,许多孩子在进入小学时,对这些基础知识一无所知,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挫败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育断裂

传统上,幼儿园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旨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社交能力和基础生活技能。然而,随着“零起点”教育的提出,公立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被大大压缩,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被投入到游戏中。这一转变本是为了保护孩子的童年,避免过早的学业压力。然而,当孩子进入小学后,却发现所学内容与幼儿园阶段几乎没有任何衔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拼音教学为例,过去孩子们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开始接触拼音,到了小学一年级,老师会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但如今,由于幼儿园不再教授拼音,孩子们在一年级时几乎是从零开始学起。而教材为了赶进度,一个半月就讲完了原本需要一个学期的内容。这种“跳跃式”的教学进度,让孩子们难以适应,也增加了家长的焦虑。

再来看看小学阶段的教育改革。原本在高年级才会接触到的内容,现在被提前到了低年级。这种改革看似是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实际上却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压力。因为,这些知识点的难度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年龄小而降低,反而因为提前学习,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消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学课本的改革也是大量的知识点和例题被删除,简单的内容被复杂化,这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和无助。他们不再能够通过课本上的例题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只能依靠死记硬背,这对于他们的数学思维的培养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阻碍。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前教材与考试内容之间存在严重的背离现象。教材在编订时往往追求内容的简化和趣味性,但考试却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这种背离导致孩子们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无法直接应用于考试中,而考试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又往往超出了教材的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数学为例,新教材在编订时删除了大量的知识点和例题,使得内容更加简洁明了。然而,在考试时,这些被删除的知识点却成了必考内容。孩子们在考试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因为他们在课堂上根本没有接触过这些知识点。这种背离不仅增加了孩子们的学习难度,也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和厌倦。

在英语教育方面,问题同样严重。新教材中不再教授音标,而是让孩子们通过模仿和记忆来学习英语发音。这种教学方式虽然看似简单直接,但却忽略了语言学习的本质——理解和运用。孩子们在没有掌握音标的情况下学习英语发音,往往会出现发音不准确、记忆困难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教材中不再涉及音标教学,孩子们在遇到生词时往往无法自主拼读。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也限制了他们的词汇量扩展。此外,由于缺乏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孩子们在英语写作和口语表达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虽然教育改革宣称要减轻学生的负担,但考试的内容和难度却没有任何减少。学过的内容不考,考的内容没学过,这就像是一场没有规则的游戏,让学生和家长无所适从。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弥补教育改革带来的偏差,这无疑是对他们的一种极大的压力和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的教育改革似乎并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目标,反而给学生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困扰。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教育改革,还是教育的误区?我们期待的是一个能够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的教育环境,而不是一个让他们在压力中挣扎,在困惑中迷失的教育环境。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的教育改革,找出问题的根源,制定出真正符合孩子们需求的教育政策,让教育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助力,而不是他们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