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味精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对味精是什么观感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你不知道,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味精和“中餐”被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美国为例,在超市的很多休闲食品包装上都贴着“无味精”的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标签不像是“不含麸质”之类的提醒注意过敏原的标签,它实际上是在警告不要出现“中餐馆综合症”,这个词语指的就是一些人声称自己吃了太多中餐外卖里含有味精的食物从而出现头痛、心悸、麻木和虚弱等症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事实如此吗?

当然不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关于“味精恐慌”背后的那些事!

首先从味精的历史说起。味精可以说是食盐的近亲,是含谷氨酸的钠盐,这意味着它一部分是盐,一部分是谷氨酸,而谷氨酸是一种与大脑中神经递质连接相关的氨基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味精本身的味道并不太好吗,但是当添加到食物里,就会起到增强鲜味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8年,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从海带中提取出了谷氨酸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池田和一家碘制造商合作创建了“味之素”公司,至今仍在生产味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味精很快成为日本人厨房里的主要食品,后来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再进入西方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初的时候,西方国家对味精是相当欢迎的。到1969年,美国每年就要生产5800万磅味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整整一代人的时间里,味精就出现了很多品牌生产的食品中,包括早餐麦片、冷冻蔬菜以及婴儿食品中,而现在,这些品牌都把味精踢出了添加剂行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这一切在1968年开始出现了变化。

这一年,一位名叫郭文何(音译)的医学博士兼儿科医生在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信中详细描述了他在食用中餐馆食物后出现的麻木和心悸症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信中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但是却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也有人 认为,这可能是中餐馆大量使用味精造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杂志编辑戏称这封信为“中餐馆综合症”,随后就有大量信件被寄到了杂志社,有反对的郭文何说法的,也有支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开始拿中餐开玩笑,甚至是这位郭医生的名字也成了玩笑的一部分——而这背后隐藏的却是西方人针对中国人的种族主义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关注这些讨论的记者更是把这些“玩笑”扩大化了,他们发布了相关文章,还冠以“中国的食物让你发疯?”之类的标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9年,《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把中餐馆综合症和味精联系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9年7月,一些研究人员和专家督促美国参议员委员会确定某些食品添加剂(包括味精)的安全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9年10月,白宫食品、营养与健康会议主席扬·迈耶建议禁止在婴儿食品中使用味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个月后,纽约市卫生部门向所有中餐馆和摊贩发出一封信,要求“在准备食物时谨慎使用味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1970年,《科学》和《自然》杂志上的两项研究表示,没有证据支持味精摄入和中餐馆综合症之间存在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据记载,随着政治和公众恐慌的加剧,很多美国食品制造商从标签上删除了味精。中餐馆也开始在菜单和店面上打出明显的“无味精”字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即便这些中餐馆的食品中去掉了味精,但是有关健康问题的投诉仍然持续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7年,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受访者将在中餐馆用餐后 24 小时内出现的任何不愉快症状归结为‘中餐馆综合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今天,在亚洲餐厅的评论中,仍然有人抱怨自己出现头痛的症状。无论是有没有使用味精的餐厅,都有这些反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他针对味精的偏见甚至打击也屡见不鲜。美国MDLinx医学网站把味精称之为“可怕的兴奋性毒素”,会导致脑损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一家叫“Atchayapathra Foods”的健康膳食送货上门服务公司也创建了一个反味精信息页面,警告食用味精会导致“睡眠呼吸紊乱”到癌症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发布的一篇文章甚至称,经常食用味精会导致智商降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味精真的对人体有害吗?

科学家和医生开始进行实验,包括把味精注射到老鼠的下或大脑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这样确实对实验老鼠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包括神经损伤),但是在进行人体实验时却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明确表示,味精是一种“低毒”食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把味精指定为“普遍认为是安全的”,正常食用(不要注射)味精对人体无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些年来,科学家甚至开始研究味精对人体的好处,包括用味精来替代某些零食中的盐,以此来降低钠含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味精的形象可能在扭转,但是对于味精的误解还是对中餐乃至中国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味精谎言已经塑造了西方人对中国食品的看法,贴上了“廉价”、“不健康”,甚至是“肮脏”的——而这种看法也常常会关联到食品背后的人,也就是种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里就有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到底是因为对中国食品的担忧导致对中国人(亚裔)的歧视,还是因为种族歧视引发了对中餐馆的偏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头去看历史。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也可以说西方社会)反华情绪高涨的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20世纪60年代,在这些地区,“反华”已经成了明晃晃的共识了。正是因为反华成了主流,所以大多数的西方人并不认为自己对中餐的偏见是源于种族歧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同时,这个时期中餐在美国等国家变得越来越普遍,大多数的中餐馆根据美国人的口味,提供的都是重油重调味的外卖快餐,这更加加深了当地人对中餐负面的刻板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其说是“味精”是原罪,不如说是“从味精到中餐馆到中国”的种族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肯德基的食品里也有味精,但是你听说过“肯德基综合症”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