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国内基础教育体制的人都知道,公办中小学是有行政建制的。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层级的公办学校,行政级别不一样。比如某所隶属于地级市教育管理部门的高中,行政级别为副县级,校长是副县级干部;某所隶属于县(区)教育局的城关小学,行政级别为副科级,校长是副科级干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关于中小学的行政级别,很多人觉得没必要存在。因为学校是教学单位,不是行政单位,搞行政级别那一套,会让学校出现严重的行政化倾向,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事实上早在十几年前就有地区试行“取消中小学行政级别”了。比如河北某市,当年取消了辖区内600多所中小学的行政级别,900多位校长的人事档案从组织部门转交到教育部门,80多名副处级干部、100多名正科级干部和200多名副科级干部全部走上了“职业化道路”。

此后部分地区也尝试“取消中小学行政级别”,但这样的变革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大多数地区仍然保留了公办中小学的行政级别。

不过现在情况变了,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招录“参聘制”教师了,未来中小学行政级别或许会自动消失,教育则会因此渐渐有了本初的味道。

所谓“参聘制”教师,是指那些具有教师身份但没有正式编制的教师。这些教师的聘任方式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没有区别,但不是传统的编制内人员,他们的身份是“非在编教师”。

像厦门市,从去年开始就明确表示不再招录编制内教师,所有中小学招录的新教师均实行参照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管理,他们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险、住房补贴等都参照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执行。这些新教师都是“参聘制”教师。

当过了十几二十年,学校里的老教师都退休了,而青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以及行政干部,都是没有编制的“参聘制”教师,行政级别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毕竟连编制都没有的工作人员,是不可能有行政级别这个东西的。

2)

在一个地区,如果学校教职工的身份都变成了“参照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管理”的非在编人员,那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等行政人员就没有了行政级别。只是这个过程比较漫长,要等到上一代编制内教师全部退出舞台。

一旦中小学没有了行政级别,制约学校发展的“枷锁”就会被打碎,很多跟教育相关的策略和模式就会变得更加科学。

当然,从现在的情况看,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公办中小学,依旧会长期保持有行政级别的状态。部分学校过度追求行政资源、部分校内行政干部过分追求行政地位、部分地区中小学行政味道浓厚等现象,还将长时间存在。

学校行政味道浓厚,学校管理人员过度追求行政地位,会降低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既不利于人才培养,也不利于教师成长。倘若中小学没有了行政级别,校长以及其它行政干部就会从“官员”体系中独立出来,他们会变得更专注、更专业。与此同时,教师也能从不合理、且与教学无关的行政性事务负担中解放出来,他们可以不受干扰地开展教学工作,教育就回归本位了。

一个好的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实行“校长职级制度”,推动校长职业化发展,强调校长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的专业能力,淡化行政色彩。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工作环境会越来越纯粹。

今日话题:你支持中小学取消行政级别吗?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王轶老师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